由WWF(世界自然基金會)首發的《中國環境流研究與實踐》在國內第一次系統、全面地介紹了環境流理念、環境流的確定和評估方法,分析了我國面臨的環境流問題,并分享了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環境流的探索性研究和實踐經驗,并提出了我國實現環境流管理的建議。
環境流,指維持淡水生態系統及其對人類提供的服務所必需的水流的水量、水質和時空分布。環境流既關注自然界生態環境的自身需求,也關注淡水生態系統為人類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反映了實現人類安康所必須滿足的經濟和社會需求。
報告指出,目前我國淡水生態系統面臨的主要威脅有:用水量大、徑流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質污染、河湖水體富營養化、湖面萎縮、生物多樣性面臨嚴峻挑戰,河流水文特性明顯改變、梯級水庫不協調導致河流連續性破壞,涉水相關管理部門協作不夠等。
環境流就是解決上述威脅的有效工具之一。因此,報告倡導流域規劃中要注重環境流的規劃與管理,使保護河流健康成為流域規劃的主要目標和工作內容之一;加強水利工程生態調度的適應性管理,推動建立水利工程生態調度的協調機制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發布會上說:"在我國當前淡水資源日益緊缺、能源需求不斷提高,水利水電項目大批建設的時期,如何可持續開發和利用河流是我們必須考慮和應對的問題,這本書正是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報告對長江上、中、下游的環境流問題做了分析,并指出,長江的環境流需要分區分類確定和管理,在不同的河段分別設定不同的保護目標,各河段之間通過控制斷面流量控制進行管理,并通過水量分配和控制性水庫聯合生態調度等方法保證河道的環境流。
WWF(中國)首席運營官彭培德表示:"環境流不僅僅是一個科學術語,其實比技術問題更為復雜的是管理問題。在確定了環境流需求后,更重要的是如何制定并實施環境流政策,協調各利益相關方,最終實現環境流管理。WWF希望這本書能夠為在中國如何推動環境流管理提供一些參考,部分理念或結論可以為流域和水資源管理者所借鑒,用以保護河流的健康。"
早在2008年,WWF就首先將環境流概念介紹到我國;今年初,WWF中國環境流項目全面展開。該項目旨在分析我國環境流管理的現狀,推動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生生物、候鳥及濕地、湖泊等的環境流需求評估,同時支持環境流利益相關方協調機制的建立,有效實施包括江湖連通、水利工程可持續發展和調度等在內的、綜合考慮各方需求的環境流管理,保護河流的健康,實現人水和諧。
《中國環境流研究與實踐》一書是在WWF的支持和組織下,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和黃河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共同編著的完成的。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