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世界各地頻繁出現的反常氣候,使人們越來越關注每年的氣候談判大會,但顯然沒有使氣候談判大會越來越順利——越來越艱難倒是真的,四月份剛在曼谷閉幕的今年首輪氣候談判,整整一周的時間也只是確定了年底德班大會的會議議程而已,對于6號舉行的德國波恩氣候談判,國家發改委城市發展中心研究員楊禹同樣不抱有信心。
楊禹:前景不樂觀,原地踏步甚至倒退的可能性都有,不過因為越來越接近年底的德班大會,德班大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有一個戰略性的共識,必須要通過一個比較成熟的最后的協議,大家態度都擺得差不多了,謀求為德班做一個比較有建設性的、準備性的協議,是這次多恩談判中讓我們感到欣喜的地方。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5月底發布的最新報告,去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增加,創下歷史新高,而發達國家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遠高于發展中國家,2020年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減排目標面臨很大壓力。發達國家目前就已經迫不及待地把在談判中無法達成的原則,搶先一步在市場競爭中體現出來。楊禹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
楊禹:比如前不久,歐盟對進入歐盟的各國航空公司強行征收碳排放費,這是非常體現歐盟談判原則的,無論是對來自美國的航空公司,還是對來自中國的航空公司,它采取共同原則,大家都一樣對碳排放交費。
中國外交部氣候談判特別代表黃惠康在曼谷談判結束后說:“經過這么多天的談判甚至難以就這次會議的議程達成協議,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個陣營,在對談判未來的走向和主導權問題上有激烈的爭奪。二是反映了對未來氣候變化談判的期待,這就是要有一個綜合的平衡的路徑。”至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矛盾的焦點,還是體現在對于碳排放需要承擔的責任多寡問題。楊禹表示:
楊禹:關鍵點就是發展中國家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只強調前半句,共同的責任。
《京都議定書》能否保得住暫且不談,不過根據《京都議定書》從2005年開始實施的清潔發展機制,也就是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級的減排量抵銷額的轉讓與獲得的清潔發展機制即CDM,可能要在這次談判中面臨被替代的風險,而基于此的碳交易也將受到阻礙。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梁猛認為:
梁猛:CDM的機制本身問題比較多,詬病也比較多,首先是基于項目的,起到減排效果不好,比如說歐洲通過這個項目,自己不減,找你買就行了,發展中國家不減排,只是某個項目減了對整體的減排沒什么實質的效果,所以最后雖然交易的挺歡實的,從降低人類整體碳排放的角度來講,可能是無效的。可能會被替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