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大型沼氣如果只靠賣“氣”過日子,顯然是有些緊巴,淄川區大型沼氣與都市農業的發展相結合,利用沼渣沼液發展都市生態循環農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春天的圣樵農耕園里,生機盎然:有機種植基地里的小麥綠油油,觀賞種植大棚里的花卉長得正旺……這是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慕王社區基于大型沼氣建成的都市農業園區,在產生良好生態效益的同時,還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聯姻都市農業,大型沼氣開始走出襁褓闖市場。
大型沼氣“微利”運作
慕王社區是淄川區較早用上沼氣的社區,該社區的大型秸稈沼氣工程,是農業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固體物料兩相沼氣發酵新工藝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課題在淄博市的第一個沼氣工程。
就在一年前,該社區沼氣站站長徐恒祥,還在為大型沼氣的出路發愁。
“居民用上了便捷、廉價、清潔的能源,每年消耗掉大量的秸稈,社區環境也變干凈了。雖然有了社會效益,但細算經濟賬其實是微利的。”徐恒祥說。
為了最大程度惠及社區居民,該社區實行微利經營,居民購買一方沼氣僅需1.1元,每戶每天可用半方氣,有500戶居民,一個月的沼氣收入僅在8000元左右。沼氣站有3個工作人員,每月工資共4000元,加上設備維護費、折舊費、秸稈原料費,每月支出得在7000元左右。“只靠賣氣收入只能維持正常運轉,看不到什么利潤。”徐恒祥不止一次算過這筆賬。
“其實,大型沼氣的利潤在沼液、沼渣利用中。”淄川區能源辦辦公室主任陳躍一直從事沼氣的推廣工作,“關鍵是把這種潛在的利潤轉化為實際收入。”
慕王社區地處淄川中心城區的城郊,居民大多從事工商行業,搞有機種植的少,要把大量的沼液、沼渣全都推銷出去,一時找不到那么大的市場,徐恒祥覺得眼前的大型沼氣仿佛成了“雞肋”。
聯姻都市農業,實現效益倍增
“沼氣與農業互補,既為沼液、沼渣找到了出路,也為都市農業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還滿足了城里人對高品質農作物消費的需求,肯定大有市場。”慕王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趙水濤是沼氣聯姻都市農業的倡導者。
依托大型沼氣項目,圣樵農耕園首先發展有機種植業。去年,他們用沼液澆灌的小麥磨出的面粉一斤賣到了10元。該園10畝小麥,畝產700斤,獲利近7萬元;觀賞種植大棚里用沼渣打底種植花卉,一年收入10萬余元;盆栽韭菜、鮑芹用沼渣打底、沼液澆灌,每盆賣到了50元。
“僅這幾項,一年的收入抵過去的好幾年。”徐恒祥現在再也不賣沼液沼渣了,全都存起來用在有機種植上。
沼氣聯姻都市農業,實現了效益倍增,也增強了圣樵農耕園的發展信心。據介紹,圣樵農耕園擬計劃投資3000萬元,依托沼氣工程建設2萬平方米的花卉、魚、鳥、古玩、寵物及有機食品交易市場,并建設花卉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形成有機種植養殖、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為一體的都市農業園區。
大型沼氣走出襁褓闖市場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沼氣建設,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使農村沼氣事業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據統計,2003~2009年,中央用于農村沼氣建設的投入已達190億元。如今在淄川,大型沼氣已經走過了“嗷嗷待哺”的階段,開始依靠自身力量謀發展。
“慕王社區沼氣的這種發展模式其實走出了一條大型沼氣闖市場的路子。”陳躍說,“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沼氣的發展才有后勁。”
目前,淄川的大型沼氣項目80%在城郊鄉鎮。“城郊鄉鎮離城市近,這是地利優勢;有潛在的都市農業消費群體,這是市場優勢。同時,城郊鄉鎮在發展工商業的基礎上積累了一定的建設資金,有能力依托大型沼氣開發都市農業,形成循環經濟,獲得更大的收益。”陳躍分析說。
據介紹,這些大型沼氣都在淄川區劃定的都市農業核心區,淄川區里設立都市農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從財政支農資金中安排專款,用于支持都市農業發展規劃制定、重點項目建設獎勵補助、土地流轉補貼等。目前,同處淄川城郊的楊寨法家大型沼氣工程,在已建成五個有機藕池的基礎上,準備新建五十個蔬菜大棚,發展有機蔬菜種植。這種建立在沼氣基礎上的都市農業模式,在被更多的人認可的同時,也正在被市場認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