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環保知識往往只能給孩子一個感性認識,要想使孩子真正關注我們的生活環境狀況,理解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和保護環境的深遠意義,則必須引導孩子深入生活,走進自然,讓孩子們在親眼所見和親身體驗中加深對自然的熱愛,從而自覺愛護環境,珍惜自然,從身邊小事做起,樹立起良好的環境意識。
為此,我們需要大力拓展校外環境教育,利用校外資源為學生構筑起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校外環境教育應緊密切合時代發展的步伐,尤其在內容安排上體現出時代性和創新性,索尼探夢科技館開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就深受中小學學生們的歡迎。
校外環境教育和學校教育應是相輔相成的。自從我國把環境教育正式納入中小學教育計劃和教育大綱后,各地在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在幼兒園,采取直觀、娛樂性強的教育方法,把環境科學知識滲透到幼兒語言、常識、計算、美術等課程和活動中;對中小學生主要結合現有課程進行教學,把環境教育的內容分別編入有關學科的教學大綱,與各科知識相融合。
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這種方式遠沒有在自然實踐中學習來得更快,更符合青少年的發展需要。
曾有一份針對青少年環境教育的調查顯示,許多孩子在學校是環保衛士,出了校門卻亂丟果皮紙屑。有專家認為,學校的灌輸式教育并沒有使孩子們從內心里接受環保。
適當讓孩子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實踐活動中獲取保護環境的知識,不僅能開拓自己的視野,所學到的知識也可以促進綜合學科的學習,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把校外的教育形式和內容引進校園,對于學校特色環境教育的形成與鞏固、學生環保興趣的培養、潛能的開發也將起到良好作用。
環境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像雨露陽光一樣與人終生相伴。只有把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教育效益。
怎樣找準校內與校外環境教育的結合點?首先要了解各階段的學生們有哪些需求,校外環境教育的場所又有哪些不同的特點。在校外實踐活動中,要注重打造活動品牌,提升社會影響。由于校外活動場所有限,應多開設學生體驗參與的活動,區別于校內文化課的學習。環境教育對學生來說,不是一項學習任務,而是環境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愿意去發現環境問題,了解自然環境。
要注重實踐性。校外開展環境教育要注重培養實際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強調親身實踐和親身體驗,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環保知識、技能,進而發展各種能力。
要提倡開放性。校外活動應該廣泛選擇活動內容,要充分滿足青少年個性全面發展的需要。
要培養創造性。開展校外環境教育目的是使青少年在活動中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開動腦筋,大膽進行創造和想像,求新、創新。
要強調自主性。活動設計上,盡量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組織、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
校外的天地無限廣闊,社區、工廠、科技館、博物館,甚至家門口的街心公園,只要認真發現和發掘,處處都可以是環境教育的沃土。
就好比有人說,孩子的心田是一塊土地,你播種思想,它收獲行為;你播種行為,它收獲習慣;你播種習慣,它收獲性格;你播種性格,它收獲命運。
對于環境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