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使居民收入也得到快速增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家庭開始把購車提上日程,并激發了國內巨大的汽車需求潛力。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由6000多萬輛增加到1.7億輛,總量增長2倍多。2010年全國汽車產銷1826.47萬輛和1806.1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32.44%和32.37%,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一,汽車快速增長帶來城市環境污染問題。
汽車快速增長加劇城市環境污染
汽車總量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我國對石油需求的增長。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國,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55%,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汽車增長帶來的污染日益嚴重,機動車尾氣排放成為我國大中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如果說制造業的發展而帶來的污染普通居民平時難以直接感知到,那么每天高峰時日漸擁堵的馬路,排氣管排放的渾濁的尾氣,車輪碾過地面后揚起的塵土,都能夠讓普通居民認識到,雖然汽車給城市生活帶來了方便,但其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和對居民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忽視。
完善正式制度,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激勵和約束
針對中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城市環境污染問題,筆者從制度建設上提出相應解決的思路。
正式制度的完善是解決問題的持續動力。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國家或統治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識地創造一系列的政治、經濟規則及契約等法律法規,它們共同構成對人們行為的激勵和約束。
就正式制度來說,我國已經明確電動車優先的路線和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制度,并在國內5個城市啟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私人購買純電動汽車、插電式電動車分別可以享受6萬元、5萬元政府補貼。特別是在機動車購買指標需要搖號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的北京,純電動車的購買不受以上兩個限制的束縛。
但是對比美國和日本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策略來看,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的策略明顯超前。目前,日本新能源汽車依然是以混合動力為主導,日本政府的側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降低至一個固定數值。在美國,也是以混合動力或插電式混合動力為主導路線。
純電動汽車作為最節能和環保的汽車,將其作為未來發展方向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把混合動力車作為從傳統燃油車到純電動車的過渡車型也是必不可少的。與其把補貼給予少有人問津,甚至連基礎設施建設都不完備的純電動車,還不如把補貼的一部分轉移給技術更成熟、車型選擇更多、比起傳統燃油汽車更加環保的混合動力車,對于減少汽車尾氣對城市環境的污染可能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制度的制定固然需要前瞻性,但也需結合實際情況,逐步轉變。汽車發展路線的制定跨度過大,反而會阻礙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在不改變純電動汽車發展方向和對純電動汽車繼續實施補貼的基礎上,更偏重對混合動力汽車的補貼無疑更具有實際意義。
采取補貼制度的同時還應該采取懲罰措施,來加速老舊汽車與污染物排放遠低于最新排放標準的汽車的淘汰速度。雖然用消費稅可以調節對大排量汽車的需求,但是隨著汽車發動機技術的進步,同樣標識為2.0L排氣量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卻排放著更多的廢氣。仍然使用以排氣量為標準來劃分消費稅的征稅比例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推出新的標準勢在必行。我國的汽車排放標準的嚴格程度從國Ⅰ到國Ⅳ不斷在上升,老舊汽車所排放的污染物占排放總量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汽車購買都是一次性付清增值稅、消費稅,在未來的使用中,消費者無法感受到自己的老舊汽車的尾氣排放對環境到底有多大的危害。所以除了對老舊汽車進行強制報廢,對使用超過一定年限的汽車,根據其車齡收取污染稅,也可以促使消費者對自己的高污染的老舊汽車進行更換,同時也是一種增強居民環保意識的經濟手段。
改進非正式制度,引導社會消費理念
非正式制度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無意識形成的,并構成世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及意識形態等。
我國現有的很多環保法規約束對象都是作為生產者的企業,但由于消費者的需求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利益和風險也沒有重新分配,結果把節能減排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企業的身上,不僅要求企業在生產中節能減排,還要求企業生產的產品也符合節能減排的標準,但是汽車消費者并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
作為最大的汽車新興市場之一,國人對大品牌、大排量、大空間、高油耗的“面子車”的需求依然是非常旺盛。以德系三大豪華品牌為例,2011年第一季度,寶馬集團全球銷量同比增長21.3%,而在中國大陸共向客戶交付58506輛汽車,同比增長71.2%。梅賽德斯—奔馳汽車公司發布的今年一季度全球銷量為30.55萬輛,同比增長12.4%,而在中國的銷量增長78.2%。奧迪公司今年一季度全球銷量為31.26萬輛,同比增長18.4%,而在中國的銷量增長24.6%。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汽車增長速度已經遠遠超過全球的平均水平,必將對我國能源環境造成新的壓力。
加強對汽車消費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將節能、環保的消費理念傳播給廣大消費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在,無論是汽車廠商的宣傳還是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都著眼于汽車的加速是否更快、行駛是否安全、外型是否美觀、乘坐空間是否更大,卻從來沒有意識到該車會對環境造成了多大的危害。
不可否認的是,正式制度中用激勵機制來鼓勵消費者購買更環保的汽車非常有效,但是也不能忽略非正式制度對居民行為習慣,潛意識的影響。對全體國民的消費習慣進行正確的引導可能比單純的經濟刺激更有效。(作者單位: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