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油荒和電荒話題成為熱點。在油價高企,各界為此苦苦尋覓新的能源替代途徑時,生物質能源再次進入產業視野,秸稈、木屑、稻殼這樣一些毫不起眼的農林廢棄物已開始攪動國內新能源市場格局。
4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長達111頁的最新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目錄中明確提出,鼓勵生物質纖維素乙醇、生物柴油等非糧生物質燃料生產技術。非糧生物質燃料生產技術開發及應用也成為本次目錄中新增新能源板塊的鼓勵項目之一。
就在同一天,陜西銅川一個偏遠的山坳內,幾個工作人員將半桶黑稠液體倒進一個鐵爐,按動點火開關,紅亮的火苗立刻躥出爐口。爐里燒的就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各種降解物所組成的一種混合物,目前常被稱為“生物質油Bio-oil”,是二代生物燃料中的一種。
廢草變油
“這是西部地區從秸稈里煉出的第一桶油,現在一些瀝青廠和陶瓷燒制企業已經與我們簽了訂購協議,今年我們計劃生產一萬噸。”銅川瑛基量生物技術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沈興華告訴本報記者。
生物質油目前是唯一能夠直接轉化為液體燃料的一種可再生能源,能夠替代重油、柴油和煤焦油。提煉生物質油的主要原料是農作物秸稈和農林產品加工殘余物如甘渣、木屑、稻殼等。
據已經從事生物能源科研工作十余年的東北林業大學生物質能技術工程中心主任王述洋教授介紹,生物質油生產中所使用的熱解纖維素技術是國家863和948重點攻關項目,這一技術2006年就已在我國研制成功,不過以前在進一步產業化方面基本沒有得到國家多少支持,所以大規模產業化進展很慢。
“現在隨著油價越來越高,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資本都開始重視這一塊了,石油的進一步漲價會加速這個進程,其發展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王述洋稱。
“二代纖維素生物燃料,無論是技術還是產業,都符合眼下國家的能源戰略方向,我準備建議(科技)部里,設立幾個二代生物燃料示范產業基地,加快推廣。”在參觀銅川的生物質油生產線時,科技部農村司司長陳傳宏表示。
據了解,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事實上,在可再生能源的產業發展方面以農林廢棄物生產液體燃料領域,直到近期才漸漸為人所關注。
生物燃料產業變局
可再生能源門類中,液態生物能源目前主要是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但這兩種液態生物能源產業化發展都面臨非常大的外部局限。
以生物柴油為例,使用油菜籽、大豆等油料作物來生產生物柴油并不現實,因為國內食用油所需的油菜籽、大豆每年尚存數百萬噸的缺口,因此目前全國90%以上的生物柴油原料都來自于地溝油,但地溝油分布分散且數量,單一原料無法支撐生物柴油規模化生產。
而燃料乙醇業也面臨類似發展困境,由于“與民爭糧”,糧食乙醇沒有生存空間。在“非糧作物燃料乙醇”中,現在能大規模生產的是“木薯乙醇”,但木薯對于地力消耗很大,種植木薯后3年內很難種植其他作物,這樣其發展中又會出現“與糧爭地”的問題。
不僅如此,上述良種產業還面臨很高的生產成本,不靠國家補貼均難以為繼。
“生物燃料要想真正實現產業化,有三個必要前提:生產成本小,生產過程中既不與人爭糧,也不與糧爭地,這三點必須同時滿足才以。”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這樣分析。
這樣的局面下,液態燃料的替代之路自然指向了以農林殘余物為原料的生物燃料技術,即二代生物燃料技術。
就在國家發改委公布2011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之前,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一個名為《交通運輸業中的生物燃料》的報告,其中提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來降低排放的路線圖,但同時能源署在報告中特別指出,路線圖的實現要將希望寄托在二代生物燃料技術上,報告還預測,只有木質纖維技術在10年內能夠實現工業化規模生產,IEA的路線圖才能夠實現。
在銅川這個已被列為資源枯竭型的西部城市里,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投資者,現在都對眼前已經正式投產的二代生物燃料生產線報以極大信心。
“兩噸廢棄植物就能產一噸生物質油,1.5噸生物質油的燃燒熱量相當于1噸柴油,但每噸銷售市場價才2000多元,所以不愁市場。”沈興華坦言。
而根據當地再生能源戰略,未來幾年中將在陜西組建原料統配及成品油銷售公司,同時還將組建數個精煉廠,將生物燃油直接乳化提煉成車用的柴油、汽油等高附加值的產品。也許用不了多久,生物燃油或乳化生物燃油汽車,就會出現在當地道路上。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