汞污染致雄白鹮產生同性戀傾向
發表該研究成果專家接受晨報采訪:汞污染不會改變人類性取向,但可能影響第二性征
汞污染能讓雄鳥“斷背”。在對動物繁殖能力的研究中,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生態學家彼得·弗雷德里克偶然發現,幼年美洲白鹮(huán)攝入甲基汞,長大后會有同性戀傾向。這很可能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環境污染物改變性取向的科學證據,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弗雷德里克在接受晨報記者郵件采訪時表示,這一研究結果不能簡單地推演到其他物種身上,尤其是人類,但汞會干擾內分泌,出于這一原因,應該避免吃鯊魚、金槍魚等汞含量高的魚類。
雄白鹮攝入汞后變同性戀
環境污染可能改變動物的性取向,這還是科學家“無心插柳”的發現結果。“最初我們只是想研究甲基汞對美洲白鹮繁殖能力的影響。”弗雷德里克說。
從2005年起,弗雷德里克和同事進行一項為期3年的實驗,他們找來160只白鹮雛鳥,分成4組,每組20只公鳥和20只母鳥。從雛鳥90天大的時候開始,給其中3組的飲食中分別添加不同劑量的甲基汞。第4組作為參照組,飲食中沒有添加甲基汞。
弗雷德里克說:“進行這項研究是因為我們發現,當繁殖期的白鹮攝入的汞增加時,內分泌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猜測這可能會影響白鹮的繁殖。”
在此后3年里,研究者持續測量白鹮羽毛和血液中的汞含量,并觀察它們的交配行為。實驗結果確實證實了這一猜測:13%-15%攝入甲基汞的白沒有后代。讓科學家更為瞠目結舌的是,攝入汞的雄性白鹮竟然出現同性戀現象,雄白向同性求歡,共筑愛巢,一連數周都出雙入對粘在一起。
食物中甲基汞的濃度越高,雄性白鹮出現“斷背”的就越多。那些進食含0.3ppm(千萬分之三)甲基汞飼料的雄性白鹮中,55%在交配期到來時都會選擇向同性求愛并共筑愛巢。隨著飼料中的汞含量增加,同性配對的“忠誠度”隨之升高。據介紹,如果白鹮在第一個繁殖季節沒有成功繁殖,通常會更換伴侶。但與同性配對的雄性白鹮雖然沒有子嗣,卻較少“移情別戀”。
“我們從沒想到會發現白鹮同性配對的現象,這種情況是第一次被報告。”弗雷德里克說。
污染改變動物性取向
在弗雷德里克看來,這是人類第一次真正將環境污染與動物性取向的改變聯系在一起。盡管過去也曾出現過污染改變動物配對行為的例子,但情況不太一樣。
上世紀70年代,在美國西部,雌性西美鷗曾經出現過高比例的同性配對現象。弗雷德里克介紹,這是因為高濃度的有機氯殺蟲劑污染,導致雄性西美鷗存活率減少。“在這個案例中,雌性之間配對僅僅是因為周圍的雄性太少,而不是出于偏好。”他解釋說:“就像在動物園、小島等環境會出現動物同性戀一樣,都是因為性別比例極度不平衡。在這些情況下,同性配對與其說是性取向上的選擇,還不如說是為哺育后代的一種策略。”“白鹮的例子很不一樣。”弗雷德里克說,“請記住,在我們的研究中,性別比例是1:1。對于雄性白鹮來說,有足夠多的雌性可供選擇,然而它們卻更加青睞同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