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酷夏,空調開始飛轉。隨著上游能源成本的價值重估、隨著環保意識的深入,如何節能的話題再一次擺上桌面。
經濟危機陰影下,盡管用電壓力得到暫時緩解,但節能作為全球性的話題卻依舊顯得那么緊迫和必要。
然而,就筆者觀察,當前在國內市場上,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節能空調叫好不叫座,集“節能、省電、舒適”等諸多優勢于一身的節能空調,根本不是那些低能效空調的對手。來自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市場上4、5級低能效空調的市場占比仍高達70%。而在幾大巨頭的產品比例中,低能效空調的占比則達到了80%。
為什么節能空調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遭遇瓶頸呢?除了眾多消費者反映的產品價格貴(同樣規格的空調,節能與非節能產品的價格差高達千元左右),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企業參與和推廣的積極性不高。筆者在國美、蘇寧等賣場看到,盡管許多品牌的展示樣機中都在突出節能空調,不過在導購員的推薦過程中,非節能產品仍然是主流。
一些空調業內人士透露,現階段迫于企業產品定位的原因,許多節能空調都被企業定為中高端機型。
而這一部分機型是不以規模化銷售來獲利,而是會設定一個比較高的利潤,能賣則賣,賣不動也不足以影響企業在行業中的市場占比。此外,還有一些企業雖然想推廣節能產品,不過迫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壓力,只能選擇繼續推動產品售價低、消費群體廣的非節能空調。
于是,從整個產業鏈發展情況來看,處在中游的空調制造商,認為現階段市場需求的重點仍是非節能空調,因而在每年的產品布局上自然會減少對節能空調的投入力度。如此一來,上游的一些供應商,由于廠家在節能產品的訂單量較少,也不愿意將原材料價格降低,從而造成了一個節能空調的發展畸形,原本可以通過企業的規模化推廣降低節能產品的生產成本,最終卻因為眾多企業的不作為,讓節能空調變身為高價產品的代名詞。
以前企業界總有一個說法,第一個挑頭者不是成為先烈,就會成為先驅。現在看來,這種說法要改改了,應該是“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特別是在節能空調的推廣普及上,有了國家政策在背后撐腰,企業最理性的做法就是順勢而為,只管向前沖,只要找準市場時機與企業實力,就一定能獲得市場那塊最大份額的蛋糕,而普及節能意識的美譽又會在無形中給自己實現了二次加分,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