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場訊)為了解“80后”大學生鄉村創業的現狀,27日筆者驅車到廣東河源市和平縣彭寨鎮聚史村,到達該村已是傍晚時分,山村人家煙囪飄起裊裊炊煙,天邊一輪圓月已高高掛起,山腳下泥濘小道旁養殖場,隱隱約約傳來幾聲“哞……”。
黃研彭、陳日暖、黃祖鼎分別是江蘇畜牧獸醫學院、廣州海員學院、廣東省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準“80后”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賺得第一桶金后,毅然放棄原本優厚的工資待遇,回家養牛創業,他們的決定讓家人不解,但是他們執著的創業精神贏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勵,當地村民稱之為“牛司令”。
2008年7月,該村一個簡易牛棚動工建設,引起村民的關注。幾個月后,村里3個大學生畢業生從山東領回幾十頭雜交小“洋”牛當起“牛倌”,一時成為當地新鮮事。時隔一年多,牛棚里三位稚氣的“80后”大學畢業生經過一年的磨煉,已跟著當初的小牛犢成長起來了。
說起當初創業經歷,陳日暖和黃研彭皺皺眉說:“最艱難的時期挺過來了。”他們說,養牛的潛力很大,但是出欄時間較長,剛開始養殖需要堅守一年多的時間,這段時間資金的維持是最揪心的煎熬。合資人都是剛畢業大學生,資金有限,又沒有相應財產抵押,貸不到款,幸虧家長和親戚的支持才堅持下來。
走進牛棚,陳日暖不時用手撥弄牛角。他說,第一次見到這些可愛的小牛犢時,打心底高興了好一陣子,但是幾天后就把我們忙得焦頭爛額。小牛犢剛買回來時,由于“水土不服,飼料不慣”患上“應急綜合癥”。幸虧現在科技發達,把網線拉到牛棚,用筆記本電腦網絡視頻即可請專家在線會診,及時解決難題。
黃研彭說,自己是學飼料專業的,學了一些關于飼養方面的知識,但是書上的知識還遠遠不夠,鄉下沒有圖書館和專家,只能通過網絡論壇交流,網購飼料、給牛會診,在論壇與全國各地養牛人交流。說完他指著牛棚外面說:“后面一片種的是上等飼料皇竹草,種子是通過網上購買的。”現在,認識了不少當地養牛人,閑暇時也會聚在一起談論養牛經驗。
“80后”大學生養牛創業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通過互聯網的交流,也讓社會各界開始關注他們
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陳冀平和華南農業大學農村教育碩士楊明亮為這種創業精神拍手叫好。陳冀平說,大學生創業無論成功與否,積累經驗是人生最重要的財富。這3名大學生回鄉創業行為給當今大學生就業樹立了榜樣。
“牛司令”家的牛出欄了,近幾天陸續來了“看”牛人,當晚九點多還有老板前來洽談牛的價錢。
今天是元宵節,清晨,“牛司令”給筆者發來一條短信:“這幾天他會帶幾個老板過來買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他們,通過不斷努力,經驗的積累,他們的事業也開始步入回報期。山里另一頭,他們合資的另外一個養殖場也即將“圈”牛上路。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