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30日晚間表示,截至3月30日18:00,環保部門在上海、天津、重慶、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廣東、廣西、四川、陜西、寧夏的監測點氣溶膠取樣中檢測到了極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濃度均在10-4貝克/立方米量級及以下。結合近年來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初步確認各地所檢測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來自日本福島核事故。
該負責人稱,由于各地檢測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所造成的輻射劑量極其微弱,只有10-7微希沃特/小時量級,小于巖石、土壤、建筑物、食物、太陽等自然輻射源形成的天然本底輻射劑量(0.1微希沃特/小時左右)的十萬分之一,仍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正常漲落范圍之內;公眾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一年之內所接受的附加輻射劑量,僅相當于乘坐飛機飛行兩千公里所受輻射劑量的千分之一,因此,不會對環境和公眾健康造成影響,不需要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環保部30日繼續發布全國省會城市和部分地級市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監測值。監測結果匯總圖中,代表監測值的綠色曲線均在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的藍色柱體范圍內。該監測結果顯示,日本核電事故未對中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產生影響。
另據環保部網站30日發布消息,為滿足公眾對核與輻射安全問題的知識需求,有效應對潛在的輻射危險,環保部組織編寫了《核與輻射應對防護99問》。該書籍以問答的形式對核與輻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答,目前已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