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節能減排”正在成為一個讓人發瘋的事業。在眼下的階段,有一些人會把所有的經濟行為穿上用這四個字噴繪的花彩外衣。
穿上這些花彩外衣像節日慶典游行一般順街而過,無論是于看客的記憶還是于道路的交通史,估計都留不下太多痕跡,本來也不必太在意。但令人難過的是,這些招搖過市的聰明人結成聯盟,還要闖進決策者的蓋章大廳里,半脅迫半引誘地,讓一樁樁原本脆弱不堪的經不起推敲的社會逐利行為,搖身一變為替天行道的“應對氣候變化方略”,或者“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這里面最“現身說法”的案例,就是在全國各個城市、尤其是中小型城市瘋狂建設的“垃圾發電”項目。那些盼望被焚燒的垃圾,與那些盼望不被關停的小火電,幾乎是一夜之間就私訂了終身。小火電由此避免了被驅逐出境的悲慘命運,城市垃圾管理者也由此多了一種把垃圾轉移到空中的正確理由。
有些城市宣稱自己是“無害化填埋”,但你走近一看就會發現,不過就是把垃圾聚到一起,挖個深坑以像掩蓋罪行一樣以覆土遮蓋了之而已。填埋占用土地、污染地下水、污染空氣,污染所有可能污染的一切。
而作為“城市金礦”,垃圾的身體里又有無數讓人垂涎的寶藏。于是在中國就出現了一個個特別奇異的現象,一方面人們拼命談論資源不足,奢侈地要求著人們“要節約”,另一方面卻沒心沒肺地大肆浪費;一方面你看到有成百萬上千萬的“收賣佬”依靠垃圾謀生,另一方面你又看到垃圾的管理者們面對洶洶而至的垃圾大軍束手無策、一心只想打起白旗投降。
投降最好的辦法似乎是垃圾焚燒。人的肉眼能力是有限的,人類經常天真地相信“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固體的、堆積如山的垃圾,燒了,排放到空氣中,就成了“氣態”,成了“分子”,不但看不見,而且可以順風而行,“世界共享”,某一個城市的污染就化身為全球污染,某一個城市的罪過就稀釋成了“人類的罪過”。
何況,又有智謀之士提出,既然垃圾山遇上了小火電,為什么不趕緊作媒牽線,讓“垃圾小姐”與“小火電帥哥”永結同心?不僅小火電可以不需要脫硫除氮就能繼續茍延殘喘,而且垃圾山有了一個最適合的“生命焚化爐”。不僅垃圾之煩惱可以一燒了之,而且還可以向全世界申請“節能減排”資金,申請“脫硫補償”,申請“二氧化碳減排交易”。兩個老困難疙瘩強扭在一起,就成了兩大“創新資源”;不僅帶來實惠,而且帶來美名。
當前,垃圾焚燒的“發達國家”丹麥、德國、日本、美國都在縮減垃圾焚燒規模。他們要么是已經感到了垃圾焚燒帶來的危害,要么是已經開始警惕垃圾焚燒將給環境和公眾健康帶來無窮的危害。有些城市由于垃圾分類做得好,已經陷入了無垃圾可燒的尷尬。原本信誓旦旦要把垃圾燒光蕩盡的高端設備,幾乎剛剛建成就成了“建筑垃圾”和公眾財政的巨大包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