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遭受天災巨創,卻又創造了鳳凰涅槃的奇跡——震后十年重建,十年振興,十年快速發展,一座現代化的濱海新城在渤海灣崛起。
由于歷史原因,受震后經濟技術水平制約,當時許多建筑功能不完善,外表陳舊,保溫隔熱性能差,既不吻合現代都市形象,又影響居民居住環境。
2006年開始,一項大規模的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簡稱建筑“既改”)工作全面鋪開,現在還在推進。這不僅成為唐山最突出的民心工程,也形成了享譽全國的“唐山經驗”。
舊房換新衣
鐵紅色的墻面,整齊劃一的窗戶,明凈的雙層玻璃,數種顏色相間的陽臺……
3月8日下午,如果不是生長多年的花木提醒,記者來到唐山市富強小區時,以為眼前是新建的居民區。
當地媒體同行說,經過“既改”,這里的居民用房,從過去灰頭灰腦的“丑小鴨”,脫胎換骨地蛻變成多姿多彩的“俏孔雀”。
春寒料峭,記者敲開富強小區15幢一單元203室,一股暖意撲鼻而來。“歡迎遠方朋友,外頭冷吧。”腿腳不方便的居民趙連生非常好客,“這冬季暖和多了,不光家里熱了許多,連樓道里也暖洋洋的。現在樓房保暖了。”
富強小區是唐山市首批“既改”試點之一,有17幢居民樓,住著近800居民。數年前,施工人員對有30年樓齡的房子,進行加裝保溫層、更換門窗等6項改造。截止到目前,唐山已完成“既改”400萬平方米,120個小區,1400幢居民樓換上“新衣”。
“既改”惠及環境造福百姓
唐山的“既改”,引自德國的技術和理念。2006年8月,河北一號小區3幢住宅實施節能改造,拉開了唐山“既改”的帷幕。
5年過去了,許多老房穿上了“新衣”,效果如何?在當地住建局工作人員導引下,記者對此進行走訪。
據介紹,給老房穿“新衣”是“既改”中的重要環節,工程量大而復雜。“可不像加件棉襖那么簡單。”工作人員趙文忠說,需要給墻體加5層“衣服”。同時,包括樓宇門、照明、廚房等一系列改造在內,需要許多技術支撐。
經過國家相關部門檢測,唐山“既改”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促進了節能減排。單去年,采暖季節節約了3.8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近10萬噸,極大改善了唐山市的生態環境。
“過去四處透風,夏熱冬冷,現在冬暖夏涼,舒服啊。”
“不但屋內溫度高了,噪音也少了。”
“看,小區也漂亮了,我們也‘抖’起來。
”
“抖”是當地方言,是振奮的意思,這是居民對“既改”由衷的贊美。
“5+5”模式:技術引領,多元投入
技術和成本是老城改造的瓶頸。
在采訪中了解到,唐山人在“既改”中,吸取國外先進經驗,靠技術引領,采取多元投入,摸索了一條“5+5”的模式,值得借鑒。
——技術方面,唐山采取了5種模式:一是單純節能改造,這是大部分采用的方式;二是采用“迂回”方式,進行部分拆除改造;三是擴充陽臺等面積,實行擴容改造;四是以收益彌補方式,進行搬遷改造;五是加層改造,增加居民使用面積。
——資金方面,除去部分國家資金,采取多元投入,也有5種方式,包括政府出資、市場融資、企業投入、群眾承擔和能源公司自籌等。另外,引入競爭機制,出臺許多配套政策,在“既改”中公開、公平和透明,使民心工程真正暖民心。
目前,“唐山經驗”正在逐步向全國推廣,北京、天津、烏魯木齊等城市均借鑒唐山“既改”的做法。臺州雖無需北方城市供暖等環節的復雜因素,但在推進城市化,老城改造,新農村建設等方面,這同樣值得學習和借用。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