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嚴重短缺,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的警戒線。煤炭是我國主要能源,未來仍將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長期占主導地位。然而,煤炭傳統利用技術效率低、污染重且無法充分利用其資源價值,導致煤炭資源的巨大浪費。
中國科學院緊密圍繞國家清潔煤技術戰略需求,立足原始創新,加強應用示范,幾十年來堅持不懈,在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烴等煤基清潔燃料及化工品生產領域,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技術,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填補了我國多項技術空白,成為世界上煤化工循環經濟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發力量。
瞄準國家需求,戰略布局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煤的消耗也在快速增長。2009年我國煤炭消費量達到30.5億噸,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2/3左右。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所長王建國研究員說,“發展煤炭高效清潔綜合利用技術,實現節能減排,是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國家能源技術“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我國將清潔煤技術列為優先發展的先進適用技術,主要包括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潔凈燃燒、煤炭轉化、污染排放控制與廢棄物處理等。
中科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副局長劉桂菊告訴記者,圍繞國家清潔煤技術戰略需求,中科院在過去30年科研積累的基礎上,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通過一系列的重大和前瞻布局,集中開展攻關,在煤間接法合成油、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烴、煤的循環流化床燃燒、灰熔聚氣化技術等多項核心單元技術上實現了集群突破,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技術,并成功完成了工業示范項目。
立足科學前沿,堅持不懈造就清潔煤技術領先地位
“回顧清潔煤技術自主創新的歷程,幾大核心關鍵領域的突破都歷經了幾代人數十年的努力”,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濤研究員說,“立足科學前沿,堅持不懈進行原始創新與技術開發,造就了我們在清潔煤技術的國際領先地位。”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德國的大企業一直在研究用煤代替油經甲醇生產烯烴,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實現這一技術路線的關鍵在于突破甲醇制烯烴技術瓶頸”,大連化物所副所長、DMTO項目總負責人劉中民研究員說,“攻克這個難題的核心是研發出合適的催化劑”。
早在“六五”期間,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研制曾被列為中科院重大課題;上世紀90年代初,大連化物所又在國際上首創“合成氣經由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烴新工藝方法”;2004年,大連化物所與相關企業合作,建設了世界第一套萬噸級甲醇制烯烴工業性試驗裝置,于2006年完成工業性試驗;2010年8月,神華集團180萬噸甲醇制取低碳烯烴(DMTO)項目投料試車一次成功,目前裝置運行良好、性能穩定,標志著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制烯烴技術產業化和商業化實踐取得成功。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