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正是這種性格,讓他義無反顧地在打造中國高爾夫品牌這條路上奮斗了這么多年,而且,還會繼續下去。
在鄧小平的方略引導下,1997 年香港回歸了中國,同年,還是小伙子的劉海英辭去某外資企業的工作,要在高爾夫領域打造中國的高爾夫運動品牌,他力排眾議,堅持‘以品牌建設國家’而獨行十年。這兩件事表面上看沒有聯系,但都是中國大國崛起過程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引自劉海英之《 鄧小平收回一塊地,劉海英造了一個品牌》
記者手記:
“這么多年來我所做的每一個判斷都是正確的。”
“難道沒有錯過嗎?“
“沒有。”
在與劉海英的交談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種不可思議的自信和堅定,甚至已經有點偏執。這么多年來,即使產品不被中國的高爾夫球友所接受,他也始終覺得自己的品牌是不需要做宣傳的,“我的產品本身就是個宣傳”?;蛟S正是這種性格,讓他義無反顧地在打造中國高爾夫品牌這條路上奮斗了這么多年,而且,還會繼續下去。
讓球桿刻上中文字
劉海英在自己公司的網站上每個月都寫博客,這就是其中的一篇。也許很多人看了會覺得這個人有點狂妄,但是劉海英并不這樣認為,他覺得自己的品牌填補了中國高爾夫產業在產品上的品牌空缺,顯示出了我們與外國的平等,他們能創造的中國也能,甚至還要比他們做得更好。
十三年前,一個湖南農村的小伙子大學畢業后來到廣州這座陌生的城市,開始了自己嶄新的生活。得益于一口流利的日語,他順利成為了一家世界五百強的日資企業的翻譯。當時這家企業剛在廣州落腳,什么都沒有,所以給了他施展拳腳的空間,“進人企業半個月之后,由于擁有企業急需的知識產權和國際貿易方面的知識,我從一名普通的日語翻譯被提升為總經理助理”。生活向他鋪開了一條陽光大道。
由于當時企業的老板是一個喜歡打高爾夫的日本人,作為助理的他有了頻繁與高爾夫接觸的機會。下場打了三場球,他就愛上了這項運動,愛上這項運動的規則、禮儀還有自律性、挑戰性。但是,在享受樂趣的同時,他也感到了深深的困惑:為什么中國人打高爾夫用的都是國外品牌的產品,為什么不能讓外國人用一支刻上中文字的球桿打球?
兩年后,當公司決定再與他簽訂五年勞動合同并派遣他前往日本時,他選擇了離開,或許是自小在父親耳濡目染下形成的強烈民族感作祟,他立志要創立一個高爾夫的民族品牌。
“現在聽到公安還怕!”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熟悉高爾夫市場,離開日資企業后,他選擇了去一家高爾夫練習場做卡類的銷售工作,月工資僅六百元。從一家世界五百強的總經理助理到一個小銷售員,中間有太大太大的落差,但他說自己一直沒有后悔這樣的選擇,因為他看到的是未來的十年、二十年。1997年,他從練習場辭職,正式開始了“海英(s EA HERO)”品牌的探索。
萬事開頭難。想找媒體為品牌做宣傳,可是人家一開口就是二十萬,一聽說沒錢下次索性連電話都不接了。要知道,他那時連生計都是個問題,常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甚至連三十塊錢的廣州暫住證也辦不起,“一到半夜公安就來抓人,沒有一個安穩覺可以睡?,F在聽到公安還怕!”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用微薄的300 元資金做了第一支刻上自己名字“海英”的推桿,以600元的價格賣給了自己以前企業的老板,做成了第一筆生意。后來,老板覺得質量不錯,球桿上又刻著中文字,覺得很新鮮很有趣,又把球桿推薦給了自己的朋友。于是,第二筆,第三筆生意陸續而來……
但是。中國的高爾夫球友對外國品牌的過分推崇,一直是劉海英心中的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劉海英的產品受到了“封殺”。大部分球場一聽是中國品牌的,連正眼都不瞧,一律不要;大部分球友一看產品刻著中文字,更是全盤否定。這讓劉海英很有挫折感,他覺得自己的品牌并不比外國品牌差呀,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冷遇”。他曾用自己制造的一號木跟使用外國品牌的朋友比試開球,結果,他的一號木“很爭氣”, 漂亮地贏了一仗。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