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遇的大旱、冰湖潰決引發罕見洪水、拉薩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氣溫……今年夏天,西藏一系列極端氣候事件備受矚目。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被稱為“亞洲水塔”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牽動著世界的神經,這里的一點細微變化都可能波及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生態環境。而研究顯示,青藏高原已成為對氣候變化最敏感、受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氣候危機逼近“世界屋脊”
進入9月,拉薩涼了,扎雍松了一口氣,她終于暫時不怕蚊子了。一個月前,她被蚊子咬得到醫院輸液。以前,拉薩市民對這種可怕的小昆蟲幾乎沒有記憶,甚至喪失了對它們的免疫力。“今年太熱了,那么多蚊子一下子冒出來!”扎雍說。
30.4攝氏度,7月24日午后,拉薩氣溫達到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這個不尋常的數字,是今年西藏大旱的縮影,而截至今年6月22日,拉薩已有230天無有效降水。“世界屋脊”上多年不見的大批蝗蟲出現在日喀則部分鄉村。面對30年不遇的旱災,西藏歷史上首次啟動了抗旱三級應急響應。
與此同時,另一些人卻經受了青藏高原上罕見的洪災。7月3日夜間,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卡達鄉折麥措冰湖潰決,5個自然村17戶人家與外界交通中斷。7月29日,昌都邊壩縣加貢鄉加布溝次拉錯冰湖發生潰決,兩名木工失蹤,40余公里道路、近20座橋梁被沖毀。下游一所小學被沖走了校舍門窗和師生衣物,被迫停課……
所有這些極端氣候事件都指向一個詞:全球氣候變暖。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說,青藏高原海拔高,升溫效應比其他地區更為顯著,西藏是全球氣候變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區。
事實上,氣候危機并非首次顯現在雪山圣湖之間。祖輩生活在高原上的農牧民有著切身體會。從2004年夏天開始,藏北那曲縣那么切鄉里的乃日平措和錯鄂湖持續上漲,最快時竟以每天一米的速度向附近村子逼近。當地老人回憶,如此大規模的漲水,對于這個海拔近5000米的鄉來說還是第一次。如今,湖水已淹沒沿湖村莊近3萬畝草地,200多戶牧民被迫遷離故土。
冰川消退是氣候變化的另一個顯見證據。在中科院考察隊攝于1968年的一張珠穆朗瑪峰照片上,中絨布冰川高聳的冰塔延展成一片壯麗的白色叢林。而今,從相同位置看去,只有滿眼光禿的巖石。
資料顯示,2008年之前的47年間,西藏年平均氣溫大約以每10年0.32攝氏度的速率升高,相當于全國增溫率的4倍以上。喜馬拉雅山脈已成為全球冰川退縮最快的地區之一。
保護“地球觸角”迫在眉睫
“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已經給青藏高原帶來了影響,而這片高原上發生的變化又將影響整個世界。”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兩年前訪問青海時說。
神秘而圣潔的青藏高原被稱為“亞洲水塔”和“萬河之源”,僅發源于此的黃河、長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7條亞洲重要河流,流域總人口就達13億,其生態之重要不難想象。
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說:“隨著氣候變暖,青藏高原冰川退縮,短期內可以增加幾大河流的水量,長期來看會威脅亞洲水資源安全。”
我國境內冰川儲存的靜態水資源約相當于5條長江,每年提供的融水量相當于一條黃河,而我國冰川總面積的80%以上在青藏高原。僅喜馬拉雅冰川融水徑流量,就占全國冰川融水徑流總量的12.7%。特別在西北內陸干旱區,冰川融水更是綠洲地區社會進步、生態環境保護的命脈。
多位專家指出,一旦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枯竭,我國及東南亞部分地區將進一步陷入水資源困境,生態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可能遭受的損失難以估量。
氣候變暖造成青藏高原凍土退化,同樣令人憂慮。秦大河認為,一旦凍土退化破壞植被,減少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青藏高原熱源作用減弱,會引起亞洲夏季風強度變化,造成印度北方干旱,加劇中國夏季降水“南旱北澇”分布。
從更廣闊的視野看來,青藏高原本身就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巍然屹立于世界之巔,牽動著整個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氣環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熱島作用的輻射氣流可以影響到中東與北美地區。如果青藏高原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它可能成為全球遠程傳輸最高效的沙塵源地之一。
尼泊爾國際山地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希爾德將青藏高原形象地比作“地球的觸角”。他說,氣候變暖會加劇青藏高原水汽蒸發,從而進一步加速全球變暖,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