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中國住宅產業的發展經過10年來的市場化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隨著房地產業的逐步深入發展,尤其是2008年底前后房地產市場遭遇的低迷,使得房地產業界開始理性地思索:決定住宅發展的內核要素到底是什么?未來十年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之路將在何方?
9月1日,由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主辦的“品質時代專家論壇暨《中國人居環境金牌住區評估標準及案例應用》首發儀式”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盡管當前對于我國住宅發展是否已經真正步入“品質時代”尚有疑問,對如何定義“品質時代”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以提升住宅內在綜合品質為核心的“品質時代”將是我國房地產發展今后十年不能回避的主題。因此,行業各方均應從思想、觀念以及行動上做好迎接這一新時代的準備,平衡權重,和諧共進。
突破專業樊籬,協作共進
論壇伊始,來自房地產開發、設計、科研與教育各個領域的代表即對“品質”的內涵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呈現出不同的思考立場和專業經驗。例如,有開發企業代表基于市場經驗提出,“品質”一定是具有時代性和階層性的,其內涵可簡單概括為高(投入)、大(戶型)、全(配套)。而來自科研機構的代表則認為,品質與高投入和高價位等因素有一定的關系,但其并不是決定因素,目前大量地產開發把精力都投放在樓盤外表上,而對真正讓老百姓受惠的內在品質卻很少關注。市場上價高質平的產品并不少見。代表們的爭論和分歧固然與“品質”一詞所包涵的較為廣泛的內涵與外延有一定關系,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前住宅建設中存在的一個不應忽略的問題,即各自為政的專業視角和急功近利的開發心態。
曾有多年住宅開發、設計以及教育、科研工作經歷的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博士徐怡芳認為,在當前的中國房地產市場起著決定因素的仍然是資本的力量,以建筑、規劃師為代表的技術因素還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這是由我國的市場發展現狀決定的,也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但是隨著整個行業發展的逐步深入,尤其是品質時代的到來,在整個產業鏈上需要對各個專業的分工有一個相互平衡的制約,并努力突破專業樊籬,平衡權重,協作共進。要理性引導行業發展,開發企業也要盡到律己或社會責任。
她介紹說,在發達國家,一般對從事住宅開發和建設的隊伍有著非常嚴格的比例要求。比如開發團隊中必須有1/3的人是社會學專業人士,也包括業主代表,重點研究社會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1/3的人代表開發商的權利和利益;剩下1/3的發言權交給項目的設計師、建設者和管理者。“值得欣慰的是,經過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不斷發展和推進,資本企業代表和科研技術代表彼此逐步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應找到共同的關注點,明確各自的位置。”徐怡芳說。
制定行業標準,提供發展工具
要從根本上解決行業的認識分歧,并在同一水平線上展開品質命題探討,建立統一衡量尺度,嚴格規范行為,還需要建立起一個科學和適用的標準。有專家提出,這也是住宅進入品質時代的一個必要條件。“就像我們的酒店分成五個星級一樣,住宅建設也應該制定一個從定性到定量的科學標準。因為,住宅居住品質既包含物質內容、也包含精神內容,有了衡量標準才能有一個討論問題的基準。”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資深設計專家虞河岳認為,品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一個標準,而且這個標準永遠應該屬于社會的大多數,例如目前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普通改善性城市住宅。
人居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兼專家組組長開彥則表示,科學評估標準將為住宅品質的提升提供一把重要的衡量標尺,使得以追求品質為目標的住區建設做到有的放矢。他介紹,人居環境委員會提出的《規模住區人居環境評估指標體系》從生態、配套、環境、科技、親情、人文、服務七個方面對住區品質建設提供了較完備的引導型標準,同時在幫助全國近百家試點住區項目做產品、贏市場、創品牌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實效。目前已經通過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將這一標準體系以及近80個范例項目正式出版面市。下一步人居委還將推進綠色建筑的國際化目標,實現綠色住區品質標準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