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環抱的重慶人民大禮堂。(楊紹權攝)
2008年8月19日,重慶市召開了歷史上規格最高的林業工作會——重慶森林工程大會。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向全市發出進軍大山、營造森林的總動員令,提出用10年左右時間,“開發致富之山,打造宜居之城”,把重慶建設成為人居環境優美、生態系統和諧的“森林重慶”。
這個動員令,被稱作“重慶綠色宣言”,它傳遞出一個老工業城市的生態發展之夢,為重慶描繪了一個生態宜居的發展藍圖,在巴渝大地掀起了變荒山窮山為秀山寶山,變“火爐”為“氧吧”的植樹造林熱潮。據統計,截至2009年6月底,全市森林工程累計完成建設任務744.7萬畝,占總體規劃任務的35.2%。其中,新造林499.6萬畝,改造低效林245.1萬畝。按工程分,完成城市森林工程31.3萬畝,農村森林工程655.2萬畝,通道森林工程15.5萬畝,水系森林工程13.9萬畝,長江兩岸森林工程28.8萬畝。工程建設投資126.6 億元,其中地方及社會投入100多億元。
打造宜居之都新亮點
積極打造宜居之都,圍繞“森林近自然化、林帶網絡化、景觀一體化、樹種鄉土化、弘揚生態文化和城鄉綠化一體化”的要求,以創建森林城市為載體,拆危建綠、拆圍現綠、見縫插綠,老城拆遷區50%用于建設綠地,新區建設綠地率不低于35%。在主要干道、節點、城市公園、居住區、兩江四岸建綠線、綠點和綠帶,增加城市綠量,構建新的森林生態景觀。目前,全市新增城市綠地近6.9萬畝,新建城周森林屏障19.5萬畝,栽植喬木樹種1200萬株,新增城市公園建成的88個,面積2072萬平方米;在建的76個,面積1810萬平方米。全市城區綠地率達34.5%,綠化覆蓋率38.6%,人均公共綠地10.8平方米。
拓展農民致富新途徑
重慶將植樹造林拓展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始終把開發林地資源、帶動農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木竹加工、苗木花卉、木本油料等主導產業發展,集中連片栽植速生桉、筍竹、油茶、干果、柑橘、金銀花、龍眼、桑樹等速豐林及經果林,“一次投入、多年有效、持續增收”,為山區群眾栽上了一片片 “搖錢樹”。森林工程投入的一部分轉化為農民勞務所得,農民群眾務工現金收入達12.4億元。
構建江河流域新景觀
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4年全面綠化600公里長江的目標。規劃在2012年前完成長江兩岸森林工程建設任務380萬畝。按照“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宜綠則綠、應綠盡綠”、“喬灌草結合、不見裸土”和“當年造林、當年見效”的要求,掀起了高標準、高起點構筑長江兩岸森林屏障的建設高潮。2009年,在涪陵、豐都、云陽、奉節4個區縣率先開展試點,完成長江兩岸綠化202公里,建設總規模38萬畝。現已完成長江兩岸森林工程示范段建設任務28.8萬畝,其中新造林15.5萬畝,疏幼林補植補造4.7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8.6萬畝。還重點開展了飲水水源水庫和沿(穿)城鎮河流綠化示范點建設,2008年完成128座水庫和39條河流(段)的周邊綠化,面積7.55萬畝,2009年每個區縣選擇2—3個水系示范點進行重點建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