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記者看到,一廠的設備靜靜地佇立在那里,機器上銹跡斑斑,轉送帶旁的廠房玻璃已不完整。“以前這里的粉塵能夠湮沒膝蓋,在這里工作的都是灰頭土臉,鼻孔都不敢出氣。”
據悉,中國鉛冶煉技術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小坩堝、燒結鍋練鉛,第二階段為燒結機加鼓風爐煉鉛。第三階段為富氧底吹熔煉工藝。其中前兩階段的生產工藝皆為能耗高和污染重。
早在8月20日,濟源市政府召開會議決定,富氧底吹生產工藝以外的鉛冶煉設備一律停產整頓,出臺《關于電解鉛企業進行深化治理的意見》,進一步規范生產工藝,抬高準入門檻。
但李三告訴記者,按環保要求,熔煉一廠早該停產,“一個月之前這里才真正停止運營。”
本報記者10月16日致電豫光金鉛集團,工作人員(未告訴名字)表示,這部分淘汰的陳舊設備,每個月僅會影響工廠4000噸的產能,這部分產能通過市場購買便能彌補。
同時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第一、第二階段煉鉛工藝部分已經完全關閉,目前使用的皆為富氧底吹爐工藝。
記者沿舊廠址北上,穿過一條鐵道,看到一個熔爐正在作業,熱騰騰的蒸汽發出刺激性的味道。燒爐兩旁的常青樹葉上落了厚厚的一層粉塵。
李三告訴記者,該爐使用的便是燒結機鼓風爐,并非富氧底吹爐。“白天鼓風機馬力比較小,晚上會開足馬力進行生產。”
“晚上冒出的煙遠遠高于防護林的高度,直接進入到村莊。”李三說。
而豫光金鉛負責人已經表示,對當地鉛污染的形成負有一定責任。
受污染的水質與土質
一個尚未揭開的謎底是,這些孩子到底何時中了毒?
“從娘胎中已經中毒了。”一位村子里的老漢這樣說。
有人說,毒從口入。煉鉛工業在濟源已經存在了20年。20年來污染導致工廠周圍的土地已經嚴重超標,水質也發生了變化。
濟源市政府給百姓發來的短信這樣寫道:“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對我市豫光、萬洋、金利3家企業周邊2公里范圍內的31口井的地下水質進行了調查監測,結果表明我市重金屬企業周邊地下水鉛、砷、貢、鎘含量完全符合國家生活飲水標準。”
不過柿檳村的村民堅持認為他們的水質日漸渾濁,更為嚴重的是莊稼已經不能正常生長。
“這么大的棒子(玉米)只能長到三分之一。”一個農民用手比劃著。“白菜根以上的部分都是黑顏色。”
村民告訴記者,以往一輛自行車放在院子里一個晚上,第二天再騎就要擦掉厚厚的一層灰。
很多農戶世代務農,土地是唯一的收入來源。
黃奇家里堆放了幾大袋糧食,他告訴記者,雖然土地受到了污染,但也只能硬著頭皮吃這種土壤里收獲的糧食。“沒辦法的事情。”黃奇的父親說。
實際上,長久以來,重金屬周邊企業種植的糧食都是自產自銷,自我消化。如此便形成了惡性循環。一些種植戶消化不掉的糧食會送到附近的面粉加工廠,經過再加工變成制成品,流入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