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至2010年3月,在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支持下,“民間組織”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組織50多名海洋環保志愿者,采用沿海岸線徒步行走的方式,對三亞市轄區可通行的103公里海岸線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三亞海岸線污染情況非常嚴重,垃圾隨處可見、排污口超過140個。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成立于2007年,會員單位有60多家,主要是三亞市的大型旅游企業。隨著涌入海南的游客逐漸增多,協會意識到海洋保護的重要性,開始發起海岸保護調查活動。
參與此次“三亞海岸線環境狀況”調查的成員包括大學教授、植物專家、在校大學生、協會會員單位員工、市民以及外來游客等50多名海洋環保志愿者,他們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時間,對三亞市轄區209公里海岸線中可通行的約103公里海岸線進行了環保生態調查,結果顯示,三亞海岸線每公里的垃圾重量是全球平均值的3倍,每公里海岸線的垃圾件數,是全球平均值的17倍。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羅健軍老師全程參與了這次調查活動,“像市區的、景區的每天都安排專人打掃,那些還可以,但是到郊外的,那基本上就沒有一處比較清潔的海灘,都有垃圾。”羅健軍介紹說,海岸線上的垃圾主要是泡沫塑料,還有一些塑料袋、酒瓶、破舊的衣服等生活類的垃圾。泡沫塑料的主要來源是海上的漁排,“魚排它要浮起來嘛,它下面就要泡沫塑料做浮體,那個泡沫塑料泡在水里面壽命是有限的,可能就一年”。
羅健軍說泡沫塑料對生態環境的威脅很大,舉個例子來說,泡沫時間長了會碎化,碎的很稀,然后就會被魚吃掉,“魚吃掉它而且很難排出來,所以它會在魚體內聚集起來,然后通過海洋的生物鏈,其他的魚又吃這個魚,然后很多魚會被打撈出來,人吃了以后會有危險”。
而一些大的生活垃圾如破舊的漁網、編織袋等,被風吹進海里以后,會直接導致漁船的螺旋槳被纏住,影響正常航行。除了生活垃圾以外,調查還發現三亞市的海岸線上存在著養殖排污口、生活排污口、雨水排污口等共計140多個,大量的污水直接排到海水當中,對海水造成嚴重的污染。羅健軍說,在海邊隨意修建的蝦塘是養殖排污口的罪魁禍首,“在郊外的一些海灘上建了很多養殖的水塘,養蝦的、養螃蟹的這樣的水塘,這種水塘就是靠抽海水,它里面要投放大量的飼料,然后就是要投放很多藥物,主要是防病,因為蝦都在一個塘里面,只要是稍微發生了一點什么病的話,整個塘都會死掉的,所以它會投藥投的很重,投了藥以后呢,水排出來再換水,直接流進大海,污染很嚴重的。”
據協會的另一位成員介紹,他們去調查的時候正遇上一些魚塘在排水,污水流到海里,1、2百米內的海水都變了顏色。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工作人員介紹,排放污水的排污口除了養殖排污口外,還有部分臨海酒店也直接通過排污口向大海里排放生活污水。協會秘書長孫冬說,排污口的問題會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因為你想啊它那個排污口你要改造的話,你一定要建污水處理設施、設備,是誰花這個錢,是企業花這個錢,還是政府花這個錢。”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