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中國光伏大會上,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稱:“多晶硅不僅從未過剩,而且一直供不應求。”這一來自行業權威人士的言論,與去年發展改革委關于我國多晶硅“產能明顯過剩”的結論大相徑庭,很可能由此而推動新一輪光伏產業產能的擴張。為此,筆者提醒光伏產業界應透視需求旺盛表象掩蓋下的暗涌,注意防范4個方面的風險。
一 市場在外的風險
中國光伏產業起步雖晚,但后來居上,現已躍居太陽能電池生產第一大國之位,產量占據全球半壁江山,贏得了“世界光伏看中國”的美譽,此乃產業發展史上的奇跡。但突出的問題是95%的市場集中在歐美。風云變幻的貿易政策和經濟形勢,使光伏產品市場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國際金融危機曾使光伏產品的銷量和價格驟降;美國正在發起對我“301”調查,標志貿易保護和反傾銷制裁的大棒已橫空掄起;歐美國家對太陽能電站補貼政策的動蕩,也將影響光伏產品的銷量。哥本哈根會議后,世界光伏產業進入新一輪發展周期,國際間博弈將更加激烈。一旦國際市場受阻,國內市場還未全面啟動,我國的光伏產品將向何處去?對此,要有應對之策。
二 產能擴張的風險
我國光伏產業過去5年以產量翻8倍的高速增長。專家預測,未來5年還將以2到3倍的速度發展。中國現有上千家企業涉足生產太陽能光伏產業,有的專家用“野蠻生長”形容太陽能產業擴張勢頭。一般說來,適度競爭對促進產業發展是有利的,但在產品和市場均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眾多的企業耗費巨資買進國外材料、設備和技術,加工同樣的產品去爭奪國內外十分有限的市場,由此帶來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現在,有的企業為獲得訂單而競相壓價,有的不計成本參與國內外電站競標,有的甚至降低質量和環保標準以求低價銷售。光伏產業原本有序發展可獲得的利潤,被“一哄而上”的發展方式所擠壓,本來十分緊缺的人才資源被高度分割,科技創新和持續發展能力受到掣肘。有的經營者抱怨:尚未成型已經畸形,新興產業變成微利產業。政府部門也指責如此發展“相當于大量輸出國內緊缺的能源”,“相當于傾銷國外的光伏材料、設備和技術”。如果繼續這種跟風式發展和產能爆發式的增長,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部分光伏投資就難以得到較高回報,有的企業甚至會因無力適應競爭而被市場淘汰。
三 技術換代的風險
我國光伏企業生產設備以及生產技術基本來自歐美國家。但它們為何不大規模生產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呢?有人認為是為了保護其本國資源和環境。我認為這只是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目前光伏產品的技術并沒有真正成熟,投入與產出還未達到平衡,大規模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條件沒有完全具備,它們的光伏產業選擇了先技術后市場化的發展路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