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春力在2010全國低碳技術創新論壇上指出,受制于高碳經濟結構,我國低碳發展面臨重重困難,并在新能源領域出現了高碳發展模式的苗頭。
胡春力認為,單位GDP能耗高表示我國GDP主要是用原材料堆積起來的。他說,以未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2007年為例,當年原材料總值占工業總產值45%,原材料總值占固定資產63%。他表示,在這種高碳經濟結構下,由于缺乏附加值高的核心知識和技術,導致高附加值的產品占比低。以軋機為例,我國投入的原材料占整個軋機90%的重量,但我國只能得到15%的附加值。
同時,胡春力指出,我國一些新能源產業走得還是粗放式發展道路,冒出了高碳發展的苗頭。“例如在光伏產業中,我國的硅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40%多,而我國生產的硅95%用于出口。硅在生產過程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但使用時卻是清潔能源。因此,我國為世界低碳作出了貢獻,但自身卻并沒有實現低碳發展。”他說。
胡春力說,我國很多行業本來可以不靠原材料投入獲取回報,實現低碳發展的,但由于核心環節、核心技術不在國內,因此高技術產業在我國變成低技術、高資源消耗的產業。他說,“發展新興產業經濟的目的在于降低能耗,因此必須吸取高科技產業在我國變成低技術產業的教訓,提升產品技術含量,通過掌握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真正實現低碳發展。”
因此,胡春力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單靠低碳技術創新只是杯水車薪,不改變高碳經濟結構,低碳經濟難以實現。同時,他也指出,低碳的實現需要靠投入原材料獲得發展的各行各業共同行動起來,將低端加工轉向高端生產,把高科技產品中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