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環境保護部正著手推進環渤海等五大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以遏制區域性、流域性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
首次大范圍環評
來自環保部的消息稱,14日召開的環保部常務會議聽取了五大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戰略環評情況。
環渤海沿海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沿海、成渝經濟區和黃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區等五大區域,是我國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布局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總體生態安全格局中地位突出。
隨著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環渤海、北部灣、成渝、海峽西岸和黃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區等重要經濟增長區正在形成,其生態環境質量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中長期生態安全的總體水平和環境質量的演變趨勢。
據環保部副部長、五大區域戰略環評領導小組組長吳曉青介紹,環保部于2009年初組織開展了五大區域戰略環評。五大區域涵蓋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7個地級市和37個縣(區),國土面積111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5,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裝備制造等10多個重點行業。
今年9月,五大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項目通過了專家驗收。“開展地域范圍如此之大、行業覆蓋如此之廣的區域性戰略環評在我國還是第一次。”吳曉青透露,有50多名專家顧問和近100家科研單位參與了此項環評。
吳曉青表示,處理好五大區域重點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對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對我國中長期生態環境的戰略性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區域性、流域性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已經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重大問題,由此引發的大量矛盾和糾紛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五大區域戰略環評提出,要努力破解產業發展的空間布局與生態安全格局、結構規模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兩大矛盾,優先落實產業升級政策、優先保證環保投入、優先加強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確保生態功能不退化、資源環境不超載、排放總量不突破和環境準入不降低四條紅線。
據記者了解,環保部試圖通過五大區域戰略環評,打破行政區劃優化區域產業布局,避免重化工產業臨海、臨江、臨河遍地開花,同時切實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生產力布局提供支撐,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五大區域重點產業優化布局和結構調整的指導性意見,引導好區域生產力布局,真正為重大開發建設環境準入嚴格把關,從源頭防范區域性環境風險和中長期生態風險。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