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12月13日,在科學發展觀與環境保護高峰論壇上,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何祚庥對修建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要先消除環保偏見發表了演講。
何祚庥認為,要實現能源結構的大轉變,中國必須加快轉變,走以太陽能、風能發電為主的能源發展的軌道。2009年中國約消耗31噸標準煤,電力裝機約9億千瓦,水能裝機2億千瓦。
太陽能、風能的重大弱點是不穩定,有太陽能電,有風有電;無太陽無電,無風無電。而大型抽水儲能電站可以克服這些缺陷,穩定且能達到最佳效益狀態。
所以何祚庥的建議是修建大型、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
何謂抽水儲能電站?
大型、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必須有上庫和下庫,用電能從下庫抽水到上庫,由上庫裝水輪機發電。通常設計成“抽水”和“發電”兩用的水輪機,當然也可以設計成純抽水和純發電的水輪機。每次抽水蓄能,要損失一些電能,4度電變3度電。但是抽水蓄能的重大作用在于能夠科學地分配電力,把供給和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充分發揮火力發電能力,也應有抽水儲能的協助。
抽水儲能電站對于水能發電相當重要。首先它可以大幅度利用季節性蓄水進行發電,其次,它還可以接收雨水多發電。
建抽水儲能電站要先消除環保偏見
最近,前三峽辦副主任魏廷琤同志和何祚庥一起去看了三峽,由三峽沿途坐車到重慶。三峽水位已提升到175米,這大大增加了發電量和航運流量,緩解了今年的水災。
何祚庥說,對我來說,三峽之行最重要收獲是發現三峽水庫上游還有大片地區,可修建成抽水儲能電站的“上庫”,其蓄水量可達40億立方米之多,而且有足夠的空間放置抽水機、水輪機,這是修建“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絕佳的場地。這一“上庫”比長江三峽的“下庫”高出300米~600米,如果每天有15億立方米水量的上下反復提水發電,也就是可調集的發電量達15億度之多。
現在三峽水庫共裝機約2000萬千瓦,以每天發電20小時計,也就是每天最多可發4億度電。實際上三峽水庫年平均發電4500小時,也就是日平均發電9-10小時,而這一擬議中的抽水儲能電站可調節量是三峽水庫日平均發電量的8倍之多!
如果這一“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的確切實可行,這將為我國太陽能、風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的發展起極大的促進作用,大大提升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效益,大幅度緩解到來的峰電、谷電的差異。
現在的問題是,除進一步深入研討這一超大型抽水儲能電站的可行性外,還需要消除對開發水能的偏見和極端環保主義極端原生態主義的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