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政策支持和能源供應緊張的大背景下,風電設備制造業迅速崛起,成為很多企業眼中新的經濟增長點,風機行業也成為財富神話的代名詞。然而,量的猛烈增長并沒有帶動質量的上揚——
國家能源局日前啟動了對風電質量問題的專題調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家能源局將組織力量對風電質量問題展開專題調查。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出現的多起風機質量問題,是引發此次調查的重要原因。
風能是一種蘊藏豐富、分布廣泛、清潔而可再生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風力發電技術,是產業成熟度最好、市場競爭力最強、最容易實現商業化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幾乎適用于世界各地。發展風力發電,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遏制全球氣候變暖,減少礦物燃料的進口,增加能源安全,并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保護國家的自然資源總量。由于風電的這些優點,吸引著世界各國和地區紛紛制訂風電發展目標。
風電行業的真正發展始于1973年的石油危機,美國、西歐等發達國家為尋求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投入大量經費,用新技術研制現代風力發電機組,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示范風電場,成為電網新電源。在過去的20年里,風電發展不斷超越其預期的發展速度,一直保持著世界增長最快的能源地位。
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迅猛。2009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380.3萬千瓦,增長率連續6年超過100%,居世界第一,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累計裝機容量達到2580萬千瓦,超過德國,位列全球第二。
中國的并網風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間,風電發展非常迅速,總裝機容量從1989年底的4200千瓦增長到2008年的1200萬千瓦,躍居世界第四位,這也標志著中國風電進入了大規模開發階段。
中國政府一直大力支持風電的發展,從2002年開始,要求電網公司在售電價格上漲的部分中拿出一定份額,補貼可再生能源發電(即高出煤電電價的部分),中國政府對風電的政策性補貼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中國風電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裝機容量翻番,盡管如此,由于風電運行的不確定性,技術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風電企業的發展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