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太陽能光伏網訊(分析師/Siro)】: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真正走向世界的30年,而伴隨著這一歷史進程,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現如今,在很多國家的市場上,能看見各種商品,打著“Made in China”的標簽,不管這其中存在著多大的爭議,至少可以說,這是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的直接體現。
而對于中國的太陽光伏產業而言,雖然發展的歷程尚短,甚至不到十年的時間,但這一產業在全球市場刮起的旋風,足以讓國際友人用又一個“Made in China”來襲來形容。數據可以說明一切,2009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綜合產量為9.34GW,而同期中國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4382MW,占全球總量的比例高達46%。
中國光伏產業真的如同上述所言,風光無限嗎?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下游電池組件占據全球五成左右市場份額的光鮮背后,中國光伏廠商同樣體會到了上游多晶硅產品五成以上依賴進口的尷尬,而這就是業界早已達成共識的“兩頭在外,產業結構畸形”的最形象體現。
數據同樣可以一目了然,2009年我國多晶硅的產量在1.8萬噸左右,而市場實際需求近4萬噸,一半以上依靠進口。2010年這一趨勢仍有愈演愈烈之勢,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中國光伏產業多晶硅需求量大概在6.5萬噸左右,國內產量到底有多少暫且不談,現實的情況是2010年前三季度國內多晶硅進口量已經超過3萬噸。
海關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9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4757噸,同比增長90.1%,環比增長26.3%。1-9月累計進口31503噸。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2010年9月份我國多晶硅出口量為130噸,1-9月累計出口量也僅為1667噸。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多晶硅領域的“中國制造”,都還只是一個夢想。那么,究竟何時才能打破這一局面,讓全球市場上的多晶硅也貼上“中國制造”的標簽呢?
其實早在兩三年前,多晶硅“國產化”進程的大幕已經拉開。有資料顯示: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多晶硅概念在國內逐漸升溫,許多上市企業紛紛涉足其中。2008年底雖然遭遇經濟危機,但很多企業仍然逆市擴產。而到2009年6月底,全國已有19家企業多晶硅項目投產,產能規模達到3萬噸/年,另有10多家企業在建,擴建多晶硅項目,總規劃產能預計到2010年將超過10萬噸。
那為什么到目前為止,國內多晶硅供應仍然存在巨大缺口,需要大量進口呢? 2009年“國務院38號文”后遺癥的直接體現,應該只是一面之詞。回過來頭再看,縱使“產能過剩”的論調有失偏頗,但彼時國內多晶硅產業重復建設的傾向確實存在,且相當嚴重。如若任憑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非但解決不了多晶硅的“國產化”問題,相反會造成更嚴重的資源、資金浪費。因為對于多數項目而言,本身就不具備核心技術,如果強行上馬,產品也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除非有人愿意去做賠本的買賣。
其實,解決光伏產業上游原材料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的尷尬,力求多晶硅產品的“國產化”,這一出發點并沒有錯。問題的關鍵在于,多晶硅這一新興產業和以往的多數傳統產業并不一樣,甚至可以說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借助國內廉價的勞動力等優勢,再加上規模制勝的策略,迅速占領國際市場;但如果只將這幾點簡單移植于多晶硅產業,就想達到“中國制造”的效果,顯然不現實。不真正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乃至創新,夢想永遠都成為不了現實。不過從這一層面來看,當中國產多晶硅大量充斥國際市場之時,對于它的定義,至少可以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智造”。
值得欣慰的是,金融危機之后,七大廠商高度壟斷全球多晶硅行業的格局已經有所松動,而在這其中,以保利協鑫、賽維LDK為代表的中國廠商的身影赫然在列。但客觀來講,國內龍頭廠商的迅速崛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多晶硅的“國產化”問題,要實現全球市場上的多晶硅貼上“中國智造”標簽的宏偉藍圖,產業的整體進步恐怕才是最“給力”之策。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