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的新能源規劃已經有了初稿,就等國家發改委正式公布,我們將在研發、制造、應用的產業政策方面給予支持。”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池洪在昨日召開的“上海信息論壇——Future S(未來上海)”上對早報記者表示。
池洪還透露,目前已有數個團隊在研發薄膜太陽能裝備制造,但整個產業還遠未定型,誰的研發成果有競爭力誰就將占據更大的份額,本地企業不會得到特別政策支持。
本地企業不特殊“照顧”
池洪首先介紹了上海市對于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些構想和目標。他表示,對上海來說主要是發展太陽能、風電和IGCC(煤機多聯產)。
池洪對此解釋說,上海發展新能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太陽能供電,現在外省市產業規模比較大的是單晶硅和多晶硅,因此上海不是跟在其他城市后面再發展單晶硅和復晶硅,而是發展薄膜,它的生產成本比單晶硅、多晶硅低很多,市場前景大很多;第二是太陽能設備,目前大多數生產企業都是從國外進口,上海已經有些企業在研發生產制造,如果上海能夠在這方面占得先機,市場空間非常大。
“上海發展太陽能起步比較早,在國內最早進入這個領域,但是這兩年發展比較慢,就太陽能的生產制造來說,上海已經落后于江蘇、福建和其他省市。”池洪表示,尚德電力已經在上海漕河涇開發區浦江高科技園布局了薄膜太陽能,這將作為上海薄膜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基礎。
不過池洪也對早報記者表示,上海還有其他一些有一定規模的太陽能企業,如果原本沒有這方面的基礎,也不會因為其是本地企業,就有更多產業政策特別支持。
上海要形成自主制造
“我們考慮的是要能夠生產太陽能、風電和IGCC(煤機多聯產)三大產業所需要的裝備,這樣就能夠帶動上海制造業向風電發展。”不過池洪也表示,按照上海市政府的目標,到2012年,上海市這三大產業將達到500億元。
其中風電方面,池洪介紹,風電上海有非常好的制造基礎,但是目前上海主要問題是單機容量、單機產量配套有差距,我們的單機容量將從原來的1.25兆瓦發展到今后的2-3兆瓦以上。
在核電方面,目前中央正在大力發展核電領域,核電裝備希望通過引進,形成自己的裝備制造能力。不過池洪介紹,不希望永遠買下去,希望通過引進,形成自己制造能力。核電方面將主要在傳導主設備,關鍵的主設備,常規島主設備,核電站數字化領域等研發。
在火電方面,接下來主要考慮火電的系列化,以目前上海電氣發展比較強的100兆瓦的火電基礎,今后還要開發80、120兆瓦,形成火電系列產品,火電里面還有大型的制造件等等要實現自主化,要形成大型投入。
目前上海高新技術產業是6500億產值,到2012年總產值達到1.1萬億。池洪表示,上海重點發展是民用航空制造業,第二是先進制造裝備制造業,第三是海洋發展化裝備。池洪特別指出,我們面對的與波音、空客競爭,上海發展飛機制造業現在要挑戰規模和技術,盈虧平衡在100架這個產業規模。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