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魷魚”炒出潮派企業大亨
15歲上班第一天就被老板炒掉時,沒有人預想到年僅15歲的窮小子會成為香港佳寧娜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的牛仔褲大王,進軍深圳作為內地大本營、生意做大到全球各地。近日,深圳和香港近400位工商界人士乘坐一架波音777飛機,從深圳出發前往湖南益陽,參加佳寧娜益陽梓山湖公園整體開發經營項目奠基。>>>發家史
這是港深企業迄今在廣東之外的泛珠三角最大的投資項目,總投資28億元。這么大的資金為什么要投向一個內地三線城市?風險有多大?效益有多少?不少人充滿疑慮。但是,當他們實地考察之后,才猛然意識到這個項目在長沙、株洲、湘潭、益陽城市圈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大家再一次為嘉寧娜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介璋的眼光和膽略所折服。
涉足制衣打工仔成“牛仔褲大王”
馬介璋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最早投資深圳的港商代表,還因此帶動大批港人投資深圳及廣東其他地市。
1949年,7歲的馬介璋隨父母從廣東潮陽去到香港。全家人擠住在香港貧民區的一間小木屋,睡夢中曾從小閣樓上踩空摔下來,下巴至今還有傷痕。15歲初中畢業,馬介璋到母親打工的一家毛衣廠當學徒,為毛衣“抓毛”。第一天上班,什么都不懂的他,到母親的工作間詢問應該怎么做,被老板碰上,認為他貪玩無心工作,當即炒他“魷魚”。馬介璋安慰母親時是這樣說的:“終有一天我要開比他大十倍的工廠!”
第二份工作是當牛仔褲裁縫的學徒。機敏的馬介璋很快成了熟練工,白天在車間縫牛仔褲,晚上還做縫紉,一天工作18個小時,每個月能掙300多元。干了兩年,除去交父母補家用的部分,自己也攢下1500元。一心要改變自己打工命運的他,迫不及待地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用這筆錢租下一間地鋪,買了兩臺舊的制衣機,然后與大廠接洽收原料,先把牛仔布料外發給家庭主婦加工,再收回來自己做“上褲頭”等工序。這樣的家庭式加工一干就是三年,他從中賺取差價,做得十分順利,鋪位規模逐年擴大,竟盈利10多萬元,雇工達到250人。
接著馬介璋通過經紀人介紹直接為外商加工,減少中間環節,利潤又大幅增長。于是他買地造房,建起l萬平米的達成制衣工廠,步入香港制衣商的行列。后來他依托內地,在美國、加拿大、荷蘭、法國、泰國與港澳等國家和地區都設有企業,組成以生產牛仔褲為主兼營布匹、拉鏈、紐扣等副料的香港達成集團。
馬介璋的誓言沒有落空,他的工廠比當初炒他的老板的工廠大了幾十倍,還獲得“牛仔褲大王”的美稱
進入餐飲讓家鄉菜遍布全國
潮州菜以鮮美清淡的口味響譽全球華人世界,可誰能想到,第一個把潮州菜作成品牌推向全國的正是馬介璋。
1988年,馬介璋在深圳晶都酒店開辦全國第一家大型外資潮州菜酒樓佳寧娜。其實,馬介璋在深圳開辦潮州菜酒樓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現在春風路的金碧酒店。金碧酒店的人員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紅火景象。吃飯時間,酒店前車水馬龍,不但有本地人,更有全國各地的人。
在深圳設店之后,佳寧娜相繼在廣州、溫哥華、泰國、海南、昆明、成都、上海等地開設分店,遍布世界各地,成為第一家中餐跨國飲食集團。
“佳寧娜”在潮州話中是“老鄉”的叫法。佳寧娜潮州菜的成功得益于其多方面的獨到,而潮州商人對潮州菜的感情和推動,也是帶動潮州菜遍布全球的重要動力。也就是說,馬介璋創造了一個潮州菜的品牌,讓遍布全球的潮州人成了潮州菜的推銷員。
遍布全國各地的潮州菜酒樓,成為佳寧娜穩定的利潤來源,直到今天在各地擴張的勢頭不減。
“深圳是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在香港做牛仔褲起家以后,馬介璋大部分投資集中在深圳,從潮州菜館,到佳寧娜廣場,再到華南工業原料城,帶領企業成功轉型的軌跡,可謂一步一層天,他說,“深圳是我投資內地的大本營”。
馬介璋是第一批投資深圳的港商。1985年,他開始調整策略,把投資由香港轉向深圳。這一招使他的事業有了全新飛躍。從1985年開始,馬介障在深圳投資500萬元設服裝廠,第二年就增資到3000萬元,繼而他又參與了制鞋、旅館、娛樂業等投資,在寶安縣發展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工業村等。在他的帶動下,大批港商跨過羅湖橋來到深圳“掘金”。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