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存亡困境,如何找回正確的路?
嘉賓:
王金喬北京格格旗袍有限公司
董事長
王秀艷北京海迪蘭服裝有限公司
董事長
李巖北京三環德迅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琪國經兆維管理咨詢中心主任
劉曉理北京華流風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主辦:《經理人》雜志北京市女企業家協會
協辦:北京豐意德家具中糧廣場店
地址:北京市建國門內大街8號中糧廣場C座購物中心地下二層B11—B15
時間:2010年9月7日下午2:00~5:00
策劃/撰文魏薇
攝影/劉杰
就像一首歌的歌詞里描述的: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從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企業只有在邁過發展瓶頸或是生死存亡的關口,生命力才會更頑強。在競爭的跑道上,女性企業家面臨企業發展的危機,應對能力毫不遜色于男性,金融危機后,長三角、珠三角企業倒閉的風潮里,鮮見女企業家的身影。
不服輸的個性,加上超乎男性的耐性與韌勁,她們如何憑借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帶領企業走出重重危機?
王金喬:別把企業命運押給一個人
企業最大的困難是人的問題,我有過非常刻骨銘心的經歷,正是因為這個經歷,才讓格格旗袍現在的團隊發展得特別好。
公司以前有一位副總,他很敬業,屬于實干型人才,在我們合作7年后,我非常信任他,把工商注冊的股份分了一部分給他,并將生產經營大權交給他,公司80%的資金是從他的手上進出。后來我引進一位高管,他來自一家業內有名的服裝企業,曾把老東家的營業額做到了7000萬,一般來說,服裝企業邁過五六千萬這個坎,意味著計劃、物流、營銷渠道等將有一個質的飛躍。這位副總內心開始感到恐懼。我引入新人,他覺得自己的知識跟不上,因為他自知不善于學習。當時有人勸他,說你現在也是獨立運營企業了,自己出來干也能當老板;加上我要推新的東西,他不讓,兩個原因導致我們的分歧無法彌合,他選擇了離開。
他離開后,公司管理層好像經歷了一場地震,人心惶惶。在放手5年后,我重新掌管公司,改革了管理體制,建立了優秀的新團隊,形成蓮蓬頭式的結構,人來了就像蓮子一樣插上,大家各司其職。公司推行了很多新產品,品牌實施新思路,他走后的2年,我們發展得非常快。
我的感悟是,不要把企業的命運押在一個人的身上,應該發展一個團隊、一個好的機制,培養一群人。
王秀艷:人的生死是個坎
對我來說,最困難的時候就是生死的問題,包括我自己的生死。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在創業階段,我常年玩命干,為什么?因為一沒學歷,二沒靠山,我曾經創下38天建一個工廠的記錄,最后累病了差點死掉。當把我推到手術臺上的時候,我想到的是,一定要活著,因為還有很多員工跟著我干,我垮了,別人怎么辦?當時的企業還是軍隊企業,生病一年給部隊上交了3000多萬,沒人知道我是躺在病床上完成這些的。
還有一次,公司轉到北京來剛開業幾天,發現一位得肺結核的員工病情嚴重,肺上有一個大窟窿,我用自己僅有的8000塊積蓄做押金,把他送到空軍總醫院,等病治得差不多,我的積蓄只剩下400塊。工廠曾經死過人,有一個老員工得了癌癥,子女不管,治療費用很昂貴,一針1000元,我負擔了他所有的治療費用和喪葬費用。
這些事情,讓員工認為公司是個很好的家。雖然平時我很忙,但是遇到員工的生老病死,無論如何不假手他人,甚至連下屬媽媽生病想到廟里祈福,我也為他去做。面對經營企業的很多困難,我不能妥協,女人做企業,天然有自我犧牲精神、有韌性。為什么金融危機爆發,女性執掌的企業,其中只有0.2%遭遇了損失?根源就在于女人的韌性。經歷的困難多了,慢慢在我們的骨子里種下“堅韌”。
管理的時候,我崇尚以情治廠,有的人覺得我軟弱,其實這是女性的柔情管理,一直以來,我都相信,奔著做事的目標去,永遠是你追著錢;把人做好了,錢追著你。
李巖:轉型生死時速
20年前,我們主要做水處理產品,屬于生產型企業。到了2000年,我們面臨著生或死的競爭局面。
一開始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國內的老國營,90年代,私人創辦的企業只要有一點創新的手段,產品就銷售得很好。但到2000年,我們的競爭壓力來自于遍地開花的鄉鎮企業,他們的人力、廠房、稅收方面的成本都比我們低,而且敢偷工減料,價格便宜,銷量很好。和鄉鎮企業競爭,要么拼價格,要么拼高端,我們兩頭都不占。當時行業內幾乎90%的企業現在都消失了,我們面臨關張的巨大壓力。2000年的盈利只夠給員工發工資,沒有利潤。當時我非常犯愁,因為壓力大、緊張,突然掉頭發,俗稱“鬼剃頭”。
這個行業的競爭來自于產品技術更新非常快。2000年,我們做出了轉型的重大決定,引進了美國一個全自動的鍋爐水軟化產品,當時這個技術很領先,一下子把我們救活了。外地不說,亞運會之后,國家倡導清潔能源,從二環開始,鍋爐房全部更新,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當時所有的部委基本上都用我們的產品。
但引進先進技術只能維持一個階段,后來者蜂擁而至,你的競爭力又下降了。現在我們又轉型做污水處理。平時我比較關注國家政策和市場的前沿走向,這些年,我們一直有著危機意識,追著技術前沿走,成為行內的領先企業,升級轉型成為一種常態。
周琪:差異化核心競爭力突圍
國經兆維的核心業務內容包括三個,標準認證、文化產品輸出和技術交易。
我們從1994年開始做,當時沒什么競爭,實際上,從誕生開始,就一直保持行業領跑者的姿態。但是到2000年左右,戰爭幾乎達到白熱化,競爭對手給的價格非常低,幾乎沒有利潤,不但如此,他們還大打口水戰。我當時非常苦惱,把它當成事業來做,最后門檻竟然這么?低。
2001年,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設立準入的門檻,拿到了全國第一張資質證書后,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珍惜昨天、展望未來,決定要打一場差異化的戰爭,不但要活下去,還要活得很好。當時高管們天天開圓桌會議,進行頭腦風暴,定了幾個服務方向:政府、中國五百強、世界五百強、央企和高校等,從以前服務過的上萬家企業中,我們認為,這些類型的企業更看重質量和價值的等同,不完全是低廉的價格。
當大家都在打價格戰的時候,差異化和顧問咨詢形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質量服務最終也成就了品牌,我們贏得顧客并不靠廣告或者營銷,都是靠口碑。
劉曉:空降兵價值觀危機
當時禮品行業一般做得比較小,2006年,為了突破企業的瓶頸,讓團隊發展,當年我因為生孩子,也想趁機退出,休息一下,于是請來了一位職業經理人擔任一把手,并把公司的經營和客戶全都交到他的手上。請這位空降兵之前,沒有做過詳細的調查,只是憑著對他的信任和朋友的推薦,應該說,他的確在這個行業做出了很多成績,當時認為,這對我們的能力是一種互?補。
沒想到,他和公司原來設定的價值觀完全不同。我們在教育員工的時候,要求忠誠、執行力和體現客戶價值的服務。他上任后,對員工加薪,不再倡導艱苦的創業精神,甚至上班可以打撲克,員工喜歡做什么就來什么。這個突然的轉變直接把企業拖垮了,他的一系列措施非但沒有給企業帶來利益,客戶服務體系被完全打破,連培養5年的管理團隊也廢了,這些沒辦法和老客戶解釋。當時面臨著要不要把企業做下去的生死抉?擇。
生孩子后一年,我重新出山,完全從零開始。公司的員工剩下了我、我的先生和從創業就跟隨的財務3個人,開始二次創業。現在企業又進入了一個良性的軌道,團隊有500多人。
我體會到,對企業成長的迫切,使人覺得職業經理人來了,就有了希望,但這其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無論是從內部提拔起來的人才,還是空降兵,都有一個融合與培養的階段,我把這個過程稱為“熬鷹”,創始人不能“偷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