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1959年出生于上海南匯。
陳曉回憶:我出生在大躍進年代,1歲時得了小兒麻痹癥,大病一場,最后一條腿殘廢了。
到10歲的那一年,父親去世了。母親獨自撫養著三個孩子,陳曉是兄長,“有時候真為我母親捏一把汗”。
高中階段恰好是文革時期,“基本上沒學到什么”,到恢復高考的時候,雖然成績優異,但是因為身體原因沒有被錄取。“一個人的幼年經歷會對他產生很大影響。”很多年之后陳曉回顧說。
上世紀80年代,陳曉進入街道工廠工作。1985年,有一個機會,他進入了工業局的三產辦。當時正是彩電熱銷的時候,需要憑票供應,或者是被搭配滯銷商品。陳曉將滯銷商品銷售到外地,然后將彩電銷售給市民。三產辦一下就火了。
到1990年的時候,當時的上海南匯縣商業局將這位能人挖去經營家電,陳曉到任后,將原來的“南匯縣家電批發站”改名為“永樂家電批發總公司”,之后擔任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
陳曉后來回顧說,零售企業的發展是在90年代以后才慢慢形成了一些變化。“那時候出現一個現象是家電進入了百貨賣場……實際上那時候大家都在摸索,尋找一個市場經濟環境下商業流通企業的運行方式。”
1993年的時候,陳曉再次遭遇人生重挫,妻子身患重病,四次借錢,負債40萬元之后,愛人仍然過世了。
很多年之后,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那時,我在永樂任常務副總,在別人眼中,我有著不錯的前途。但是作為主要經營者,我感到很無奈的是,我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卻很少。我連家人的不幸在經濟上都無法去承受。”
這一時期,永樂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8億元,不過恰逢第一波房地產熱潮,公司領導將資源投入到房地產,“如果沒有那次沖動,永樂現在肯定是全國最大的家電零售商了。”
到1996年,永樂家電限于困境。此時恰逢轉制時期,對應陳曉有了一個選擇。年底的時候,陳曉與46人集體離職,但是帶走“永樂”的牌子,條件是放棄買斷工齡的那一筆錢。“每當我想起那40萬元債務,我對財富的渴望都會被喚醒。”
上海永樂精品商廈、上海南匯精品商廈、上海永豐房地產開發公司為主體,與陳曉等12個自然人投資600萬元共同成立了上海永樂家用電器聯銷有限公司,業務是批發家用電器。陳曉出資70萬元,占股11.6667%.
同一時期,國內商業流通環節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從計劃經濟的通過一級站、二級站、三級站到銷售終端,突然轉變成一個“全民經商”的時代。陳曉對此的理解是,計劃經濟的模式同短缺經濟對應,而隨著制造業的繁榮,傳統模式缺乏存在基礎,并且將之后的變化,總結為“春秋”和“戰國”。
最初機制上的優勢,使批發零售兼營的永樂,在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家電市場收獲了第一桶金。與此同時,三家法人顧及永樂的高負債率,將股權陸續轉讓給了陳曉等人及職工持股會。
這個時期,陳曉已經意識到,零售才這個行業的關鍵,同時期,國美和蘇寧都已經起步,并且動作迅速,1998年起,永樂逐漸放棄批發,開展連鎖家電賣場業務,當年實現銷售額4億元。
1999年,永樂租下新大陸店鋪,面積近一萬平方米,開辦上海首家家電大賣場,該店銷售額后來高達10億元。那年新的問題是,包括一名副總經理在內的七人離職而去,既然已經實現了回報,就不再愿意承擔未來的風險。陳曉對媒體表示,那是一次“小富即安的思想暴動”,其實他理解,每個人都已經承受了三年的壓力,并且在永樂的再造中發揮了作用,他將“永遠感謝他們”.
新上海商人
“這么多年的經驗告訴我,零售的真諦就是精打細算。”
最初的時候,陳曉租下了一些舊廠房倉庫,然后再將外墻當廣告幕墻賣掉,這部分收入幾乎可以沖抵租金。
當時流通業還有一個現象,經銷商向生產廠家進貨,廠家會根據銷售業績,給經銷商返還部分款項,商業上稱之為“回傭”。
2004年8月陳曉在參與《中國經營者》節目時解釋:回傭的規模是按照你本身采購規模的基數來計算的,逐漸往上提升,把銷售規模做大,做大以后,可以從上游獲取更多的返利。“實際情況最后變成說,采購價格,往往就是你的零售價格,甚至會更低,所以規模就變得十分重要。”
2000年,永樂發動涉及眾多商品的價格戰,當年銷售額超過12億元,在上海家電市場的份額達15%,成為上海家電市場的領跑者。
雖然規模激增,但是陳曉仍然花錢仔細,他將管理總部設在上海郊區的南匯區周浦鎮,當時買地花了600萬,蓋樓花了不到400萬。陳曉自己則表示沃爾瑪也將總部設在鄉間。
2003年國美銷售額為177.9億,門店數為139家;蘇寧則為120.9億和148家。對應永樂的數據為銷售額87億和門店55家,排第三。與“美蘇”的全國布局比較,永樂被認為,只在上海周邊地區發展,顯得多少有些保守。
對此,陳曉回應:我們強調有效市場規模,比方我們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今年一到六月份,2004年,永樂在上海的銷售規模等于國美的北京加天津,加上海加廣州,加深圳加成都,六地區的銷售總和,那么這個背景就產生了一個同樣銷售規模,需要的成本一定不同。
雖然排位老三,但從2002年開始,永樂卻被業內公認,是利潤最高的家電連鎖企業。換句話說,永樂用一半的規模賺到了更多的利潤。
“永樂可能最早嘗試,我們在做家電的同時,怎么樣考慮家電商品銷售模式的商業模型的轉變。”2002年,中國聯通推廣CDMA手機,最初市場回應并不特別積極,陳曉抓住機會,永樂用批量方式低價購進CDMA手機,以“超低價”捆綁上一定量的話費一起銷售,聯通則把用戶每個月話費的部分“返還”給永樂。
永樂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無線增值服務商,2003年永樂從這項合作中獲利超過一億元,占全部利潤的一半。
陳曉將這一實踐總結為,從賣商品到賣方案:更多的高端消費者,并不是說他對某一產品的需求模糊,而是對他整個的生活環境的需求模糊,所以我們感覺到,這個賣解決方案的未來空間很大。
此外,陳曉將更多注意力轉移到3C,他認為,傳統家電市場增速太慢,一臺冰箱更新周期大約6年,一臺彩電8年。對應,手機平均更新周期16個月。“每年上海市場銷售手機400萬部,這是傳統家電不可企及的一個數字。”
還是在2002年,陳曉和北京大中電器,以及青島亞泰、河南通力等16家中小區域家電連鎖企業,合資成立了“中永通泰”家電集中采購公司,以集中采購體現規模效應。事實上,永樂的規模已經足夠大,從“中永通泰”采購上的利益有限。陳曉解釋,家電業走向整合屬大勢所趨,但是各家仍有不同認識,如果能建一個合作的氛圍,有利于未來進一步合作。
2005年1月,摩根士坦利和鼎暉斥資5000萬美元收購當時永樂家電20%的股權。鼎暉中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出資設立,其前身是中金的直接投資部。
當年10月中國永樂電器銷售有限公司公開發售獲134倍超額認購,募集資金10.26億港元,上市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及嘉誠亞洲。不過,10月14日永樂電器(0503.HK)上市首日收報2.375港元,較招股價上升5.56%,表現平平。
之后,陳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控股問題時說,“57位高管可根據股權比例享受分紅等經濟利益,但他們掌控53.78%永樂股權的表決權,完全歸于陳曉一人,這一點不可撤消。”中國永樂則控制上海永樂90%的股權,上海永樂另外10%的股權則由管理層持有。
事實上同摩根士坦利有一個所謂“對賭協議”:到約定年限如果凈利潤不高于6億元,永樂管理層向投資機構轉讓的股份最多將達到9394.76萬股,這相當于永樂上市后已發行股本總數的約4.1%.而且,利潤不包括上海永樂房地產及非核心業務的任何利潤,不計任何額外或非經常收益。
國美總裁
2006年4月21日晚,大中電器總經理宋紅面對媒體宣布,北京大中電器有限公司和永樂(中國)電器銷售有限公司已經簽署協議,雙方將實施全面戰略合作。
接下來,宋紅表示,在約定期限內,將通過股權置換方式實現大中與永樂的股權合并,雙方將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合并。“根據2006年的銷售計劃,這個數字將達到300億-400億的規模,能否與國美、蘇寧抗衡,各位應該很清楚。”
這在當時被認為是,另一個領域的分眾傳媒與聚眾傳媒的合并。商務部公布的“2005年連鎖30強”,國美、蘇寧、永樂當時的銷售額分為498億元、397億元、152億元。雖然永樂和大中合并之后,規模可能仍是第三,但是由于兩家在北京和上海的優勢,將對連鎖家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不過,后面發生的映證,只有變化是不變的。
7月17日上午10點,永樂電器(0503.HK)開市5分鐘后突然宣布停牌,“等待影響股價消息公布”。
然而此后并沒有對應的事件發生,業內傳陳曉下午開會,“人家要欺負我們,而我們自己要爭氣。”不過,在一天之后,國美終于也宣布停牌。
7月25日香港聯交所發布公告,國美電器(HK.0493)與永樂電器(HK.0503)正式啟動合并。國美以“換股加現金”方式,國美電器將以1∶3.08的比例置換永樂電器全部股份,并向永樂股東支付4.09億港元的現金,總對價總額為52.68億元。至于黃光裕為什么要推遲一天停牌,業內頗多遐想。
在合并后的新公司中,黃光裕擔任董事長,陳曉則擔任總裁。黃光裕在新公司的股權比例為51.2%,陳曉個人持股為3.5%左右,代表管理團隊的持股比例為12.5%.
陳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如果過多地考慮股東利益,過多地考慮個人得失,那根本不可能合并。”他進一步稱,“只要是合并,一定有利益差異,不過,我和黃光裕有著一個共同的未來發展愿景,基于此的未來利益,自然遠遠大于眼前利益。”黃光裕則稱,“此前多年,國美都在尋找CEO,不過一直沒找到合適人選,陳曉剛好是今后新公司CEO的最佳人選。”
黃光裕事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了細節:我真是沒有想到,明明是陳曉主動先開口提出合并的,但是,在談判過程中,陳曉卻總不愿讓步。“不是我無能,是陳曉太狡猾。”并稱是,“是我做生意以來最艱苦的一場談判”,強調,最終達成是“雙方志同道合和惺惺相惜”。
11月30日黃光裕和愛人杜鵑進入永樂董事會,永樂原來的所有執行董事除陳曉之外則全部辭任,陳曉表示,他們去“學習”一段,以后仍有可能回來。
有一種說法,陳曉在公司上市后,伴隨公司擴張遇到的一些問題,之前同摩根士坦利的對賭協議,變成了經營上的制肘,于是決定聯手大中來贏得這個游戲,但是商務部了暫停內地公司持有境外上市資產審批,因此合并要推遲一年,這樣一來,之前的計劃就被打亂。此后同國美的合作就變得合乎邏輯。
在國美公布的決策體系中,董事局主席、集團總裁、決策委員會和常務副總裁屬決策體系。黃光裕負責企業的戰略、發展規劃,陳曉負責具體的企業運營,總裁與常務副總之間設立的決策委員會,主要對日常決策負責。因此輿論總結,陳曉陷于原國美高管的重圍之中,所謂“最孤獨的總裁”。
當然還有冷眼旁觀的大中,7月在消息披露之后,大中對媒體表示:“大中電器與永樂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正常推進。目前,鑒于永樂單方面與第三方合作,大中電器與永樂的戰略合作協議有待重新協商。”
2500億
11月22日,國美永樂合并成功慶典峰會在北京舉行,黃光裕宣布,國美永樂正式合并成功,擁有900家門店的國內最大家電連鎖集團新國美集團正式成立。
新國美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是保持平均40%以上的復合增長,爭取2010年銷售規模超過2000億,國內市場份額達到20%.到第五年將占領國內25%的家電市場份額,約2500億元的銷售額,這相當于百思買2006年在全球的銷售規模。
其中,2007年,新國美集團將完成全國渠道網絡布局,爭取實現銷售額突破1000億,力爭達成利潤23億以上。陳曉表示:“我的任期沒有目標,如果能夠達成企業的目標,我就一直在這個位置,達不成這個目標,我就應該下崗。”
在數月之后,陳曉看起來已經完全進入了角色,在5月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的時候,他說:“剛來北京的時候,吃飯都不適應。但現在我不僅在北京找到了最適合自己口味的飯館,而且每天在公司吃的飯是黃總家里做的,我發現潮汕人的飯菜口味和上海還是很相似的。”
作為陳曉和黃光裕彼此默契的一個證明,上任后不久,陳曉即停下了之前,國美希望往高端方向發展的“鵬潤電器模式”。對此,陳曉解釋說,“如果真的要開辟一家專門的高端概念店,也不需要1.5萬平方米那么大的面積。”
三季度后,陳曉在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就“軍令狀”的問題表態:整個集團的業績目前還不能對外公布,不過今年1000億的目標完全可以完成。
同大中之間的問題仍然持續著,陳曉認為與國美的合并并不影響同大中的合并,而大中方面則不愿意充當新國美的一個次要角色。10月23日,大中電器宣布與永樂依法解除合約,同時稱已向貿促會遞交仲裁申請,永樂需承擔違約責任,不再返還此前永樂支付給大中的1.5億元定金。
不過,接下來有了戲劇性的變化,11月底,業界普遍傳聞蘇寧并購大中已是時間問題,之前的2月,蘇寧與大中就達成了初步協議,約定收購價格是30億元。不過之后雙方一直未能定論,關鍵無疑還是價格方面難形成一致。
12月12日晚蘇寧電器(002024.SZ)發布公告稱終止收購大中電器。12月14日晚間,國美電器發布公告稱將以36億元的價格通過第三方收購大中電器,并且全面接管大中電器的業務。
之后,大中電器創始人張大中一次性繳納個人所得稅5.6億元,成為國內一次性繳納個人所得稅最多的納稅人,比2007年度青海省全年的個人所得稅稅款4.17億元還多1億多元。張大中則對媒體回顧28年前,他在甘家口一家農貿市場里賣出了8個自制的落地燈,他繳納了自己的第一筆稅款,計2.4元。
陳曉對大中一貫的興趣有其理由,事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他解釋了大中的潛力:大中的銷售能力在北京很強,但獲取供應商的能力比較弱。如果把國美的銷售政策嫁接給大中,將能提高其盈利空間。我們還發現大中一直注重前臺建設,后臺共享資源少,導致管理成本比較高,無法進行攤薄。
當然,此后,陳曉就必須代表國美來回答有關市場壟斷的問題,當然他早已有備而來:目前中國前五名家電零售企業的市場份額總和不過25%,而全球家電零售巨頭百思買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25%.除此之外,他還另有理論:歐美家電零售商品的毛利率大約在25%,而中國家電零售商品的毛利率只有15%.這中間10%到哪里去了……以往把費用花在進行終端投資,派駐促銷員等方式,導致銷售成本提高,消費者購買價格也高。
國美的并購步伐毫不猶豫,2008年2月14日,國美又間接拍得三聯商社(600898.SH)10.67%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不過,6月在接受《北京晨報》采訪時,陳曉語出驚人,“今天的三聯商社已經爛到頭了”。
他列舉理由,“比如,把品牌使用權給了上市公司,但又不承諾獨家使用。同時,三聯集團控制了采購權、配送及售后業務”。他更進一步指責,“而且從國美成為第一大股東后,三聯商社管理層改變了員工合同,提高薪資額度,加大費用額度,使得經營每況愈下”。
之后,三聯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國美的表態“無理荒唐”。
在擔任國美總裁后,陳曉頻繁增持,甚至承接摩根士坦利同期的減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電話采訪中,他表示,同對賭協議無關,協議早因完成設定收益結束,“我買進國美的股票,和你們在二級市場買進股票,本質上是一個道理,也是為了低買高賣,使自己的資產升值。
”
責任
11月28號,在傳聞數天之后,國美電器發出公告,公安局已口頭知會公司,國美主席黃光裕因涉嫌經濟刑事案件,目前正在接受公安局調查,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陳曉已獲委任為代理主席。
公告稱,經過初步核查,目前沒有發現集團資產和資金被挪用或占用的情況。陳曉、常務副總裁王俊洲、副總裁魏秋立將組成決策委員會,負責公司日常經營和重大管理決策。
之后陳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董事會新的委任,深感責任重大,目前正以積極的行動,更加透明和負責任的方式來管理國美。“我想強調,據目前公司所知,國美電器與針對黃光裕的調查并無任何關聯,我們也沒有受到任何有關部門的相關問詢。”
陳曉表示,國美電器通過22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器連鎖企業,他本人有信心帶領管理團隊,維持國美電器的業務穩定發展,并保持和提升在行業的領先地位。陳曉同時懇請社會各界對國美的社會貢獻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年初在接受一網站,以和諧為主題的訪談中,陳曉指出:我們每一年的稅收都是幾十億的額度去實現的。另一方面,我們消化的員工的數量,我們間接的直接的員工大概有三十萬之多,這樣的數字也為社會就業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11月29日《信息時報》刊載《專家稱國美若癱瘓將帶來七大負面影響》一文,文中稱:如果國美不穩定,有可能導致我國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1個百分點,加大金融風險。文中甚至于認為:金融體系的任何細微動蕩都可能引起對社會的負面的“蝴蝶效應”,整個社會的消費信心將受到嚴重影響。雖然是一家之言,但是對應于全球經濟環境,一家龐大流通企業的變化確實值得警惕。
12月9日《上海證券報》刊載《后黃光裕時代國美仍將姓“黃”》一文,文中援引分析人士的理解:對陳曉來說,或許更多的是在承擔著“救火隊員”的職責。理由是,陳曉雖然經過多次增持但其目前的持股比例仍僅為7.28%,將管理權托付職業經理人可能性仍較小。
《東方早報》理財一周援引一業內人士的話:如果黃光裕無法遙控國美,那目前國美大權必然落入王俊洲、李俊濤和黃秀虹三人手中,前兩人是國美的老臣,后者是黃光裕的胞妹。而陳曉僅僅是順次接班,以免震蕩。
此后,新聞稿《陳曉主持國美22周年慶典采購會采購金額306億》出現在眾多網站,文中稱:海爾、三星、西門子、戴爾、惠普、索尼、摩托羅拉、索愛等30多個核心供應商老總已經紛紛致函至國美電器總部,表示支持國美電器22周年慶典。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