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指出,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受制于能源結構、資金技術以及經濟發展階段的限制。面對中國節能環保業的投融資困境,國家發改委/世界銀行/GEF中國節能促進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王樹茂建議實施國家財政撥款建立風險補償金等政策予以扶持。
在上海舉行的“2009節能環保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表示,“全球正在經歷第二次工業革命。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化模式已經被世界拋棄,新型工業化正取代原有模式。”
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則指出,目前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受制于能源結構、資金技術以及經濟發展階段。首先,現階段中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局面很難迅速改變,故實施低碳經濟需要比較長的周期。其次,資金和技術是重要考驗,發展低碳經濟需要技術的創新、技術進步和技術的突破,才能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第三,中國處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發展的階段,盡管通過優化結構和節能,能夠相應地減少碳的排放,但是面臨較大困難和挑戰。
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環保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上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化80%的污染是由工業化國家上百年過度排放造成的,但他們目前基本渡過了高消耗資源、高污染排放階段,進入了后工業化社會。
今年6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其中“征收特別關稅”條款規定,從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行貿易制裁,征收關稅。上述報告中指出,中國去年對美出口機電產品總額達1528.6億美元,占中國對美出口總額60%。如美國征收“碳關稅”,將對中國出口產品帶來嚴重影響,此舉還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效仿,使中國外貿出口“雪上加霜”。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認為,當今全球經濟日益復雜多變,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制裁也越來越隱蔽,如今一場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經濟為主題的綠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低碳經濟和新能源戰略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占領新的國際市場競爭制高點、主導全球價值鏈的新王牌。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是高能耗類的,現在要更關注出口商品的轉型,否則中國經濟中的結構問題就無法解決,也將會越來越多受到“碳關稅”之類的壓力。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