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生態城
在距芬蘭首都赫爾辛基30公里的圖蘇拉湖畔的一個住宅小區里,有一座與眾不同的院落。數米高濃密的松柏形成一道綠色的天然圍墻。一座百年老宅坐落在綠樹環抱的庭院中央。院子里長滿高高低低的各種植物,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色彩鮮艷的大型花朵藝術品是主人用舊耙子和舊漆桶自制的。目光所及之處,沒有任何時尚的裝修與裝飾,一切都十分貼近自然。“芬蘭生態城之父”埃羅·帕洛黑莫就住在這里。
74歲的帕洛黑莫是位享譽世界的芬蘭著名學者。在過去的20年中,他在生態環境領域潛心進行研究探索,著有十多部具有國際影響的著作。他在1996年出版的《歐洲的未來》一書中,提出了應對世界環境危機的大膽設想——建設生態城的理論和框架,從而被稱為“芬蘭生態城之父”。此后,他致力于將生態城的理念變為現實。
在談到未來生態城的建設時,帕洛黑莫這樣告訴《環球》雜志記者:“世界上需要生態城,這是因為世界正面臨環境危機,在今后幾十年里,我們必須著手采取嚴肅的措施,以便消除世界環境危機。”盡管目前世界上有一些被稱為“生態城”的城市,但帕洛黑莫認為,它們與自己心目中未來的生態城相差還很遠,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全世界還沒有一座真正的生態城”。
在他看來,生態城必須符合三個基本條件:不污染環境;節約使用自然資源;建筑及其環境必須要與自然相融合,“就像結婚一樣和諧,成為一種幸福的婚姻”。他具體描述了未來生態城的樣子:有一套嶄新的交通系統,傳統的石化燃料型汽車將被節能環保型電動車取代。所有電動車系統依靠電腦進行控制,不需要乘客自己開車。人們使用智能卡乘車,電動車自動行駛并將乘客送到指定地方。生態城所需要的所有能源靠風力、太陽能和生物燃料來產生。所有食品幾乎都自己生產,城市周圍就是農田,不需要從其他地方進口食品。從生態城附近所獲得的食物是新鮮的,生態城所有的建筑都是節能的,所有的物質都是循環使用的,進行再利用,用來生產新的產品。
帕洛黑莫強調,生態城不能相互克隆,不能把同樣的生態城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地方,因為它的建設取決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文化與傳統、氣候和環境、地理位置、規模大小和建造成本。不過,“哪個國家建造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生態城,那個國家就擁有一種出口產品,而且是大宗出口產品,會吸引各國的建筑師、城市規劃者、政治家和其他游客來考察觀光。
亞里士多德曾說人類“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好而留居于城市”。人類的居所和人類自身,始終是同步向前發展的。洞穴、茅草屋和其它簡陋的棲身之所已離我們遠去,今天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現代城市遲早也會老舊過時,被那些現在看起來有些科幻、有些電影的“未來城市”所取代。我們只是希望,未來的城市,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好”。
十大“未來城市”設計
松島新城:選址在面積約為1500公頃的填海土地上,將擁有國際會議中心、博物館、文化中心、高爾夫球場及居住和辦公樓宇,博采世界其它城市的特色。
檳榔嶼州“環球城市中心”:主體建筑是兩座高度超過200米的異形摩天樓,樓下是一個小型城市,建筑結構中添加了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裝置,是一座生態之城。
首爾公社2026:計劃占地40萬平方米,由15座16到53層不等的巨型“綠塔”組成,建筑表面被綠色植物覆蓋,“綠塔”之間由高速公路轉接,塔內將建有步行街、學校、醫院等公共空間。
雅加達“帆船城”:由10座高層公寓樓和一座“雙子塔”結構的超豪華酒店組成。
自由之船:是城市與超級郵輪的混合體,體積是泰坦尼克號的13倍。它由美國公司設計,擁有多達1.8萬套海景房,并建有學校、醫院、劇院、體育館和高爾夫球場等公共設施,可供6萬人同時居住。頂部是機場跑道,可供多架直升機或小型客機同時起飛降落。
空中大地:由一些被高塔托起的巨型空中平臺組成,平臺上建有公園、游泳池、劇院等幾乎所有地面城市具備的公用設施,還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生活設施和公寓。
維納斯計劃:旨在實現能源自給的環保城市方案,它試圖讓人們明白,城市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
天空之城:由俄羅斯建筑師基里洛夫設計,這座超級大廈的每一層都是一個擁有學校、公園、購物中心和休閑場所的小城市,居民可以通過專門設計的高速交通工具往來于各層之間。
非城之城:人們利用可降解的材料在高山和森林中安家,太陽和風可以提供足夠能源,現代通信技術使人們可以在家完成工作和任務,平鋪式布局使城市不再像城市。
迪拜:擁有世界第一高樓和眾多摩天大樓的城市絕對可以稱得上當今世界的“未來之城”。
未來城市:走下概念神壇
超級城市、高塔城市、拱形城市、海洋城市、數字城市、生態城市、太陽城市、緊湊城市、田園城市、宇宙城市、立體城市、地下城市、垂直城市……要把科學家和設計師們所規劃的未來城市羅列一遍,恐怕一本書也不夠。
美國現代哲學家路易斯·芒福德認為:“城市是一種特殊的構造,它致密而緊湊,專門用來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西方諸多文字中的“文明”一詞,都源自拉丁文的“Civitas”(意為“城市”),因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1800年,全球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1950年,這個數字迅速攀升到了29%,而到2000年,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口遷入了城市。到2050年,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將占總人口的70%。
聯合國人居組織在1996年發布的《伊斯坦布爾宣言》中強調:“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但是,不幸的是,在現在的城市里,我們看到更多的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引發了空間沖突、文化摩擦、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如果不加控制,城市的活力和城市生活的質量都將成為一句空話。
正是因為如此,所有的國家都在為塑造未來的理想之城而努力,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努力成為一種國家實力的競爭。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副所長王偉強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全球化時代的國家競爭已經轉化為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未來發展與競爭也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城市硬件比賽。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材料科學、交通工程等發展已經使城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城市已經成為信息的節點、運輸的樞紐、智力的集中地、資本的平臺和人居的樂園。”
既然如此,那么以舉國之力去造一個理想的新城是否有必要?對現有城市改造的循序漸進方式是否能夠把它們塑造成理想的未來城市?時下大部分城市都試圖走的“生態城”、“綠色城”之路,是否是一個成功塑造未來之城的模式?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