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城外十三公里,浩瀚戈壁沙漠中,9月的陽光打在數萬塊太陽能電池板上,熠熠生輝。這里是剛剛全面建成的中國首個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項目,以馬路為界,兩側分別由中廣核能源開發公司與國投華靖電力控股公司開發。
這座因始建于公元366年的莫高窟而聞名于世的歷史文化古城,雄心勃勃地要成為一座現代化大漠光電城。它正在構建的,是一個大規模現代化產業——太陽能光伏發電業。
“到2012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萬千瓦,太陽能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萬千瓦;到2025年,全面實現千萬千瓦級光伏并網發電基地和大漠光電城建設目標,”中共敦煌市委書記孫玉龍說。
根據下一輪西部大開發規劃,敦煌將是中國新能源版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提出,今后10年西部地區要建成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今年西部大開發新開工23項重點工程,新能源項目首次位列其中。
改革開放后,中國東南沿海憑借地域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制造業牽引下實現了經濟騰飛。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已成“世界工廠”。
但今年以來珠三角發生的富士康跳樓事件和一連串日系汽配廠罷工事件,引起各界深刻反思。制造業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區“內遷”的趨勢已嶄露頭角。
“西部是中國嚴重缺水地區,整體來說不適合大量人口密集性居住,不適合聚集大量人口來形成工業的規模經濟性,”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楊沐說,過去十年中國西部基本上走的是全面發展工業的老路,“今后如繼續走下去,會遇到越來越多困難。”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近日指出,中國西部地區不能簡單復制東部地區工業化模式,應避免走粗放型發展道路,尤其要避免發達國家和地區工業化過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甘肅省社科院研究員安江林分析說,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即使是傳統能源相對豐富的西部地區,也需積極尋找后續能源,轉變生產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分析人士認為,未來十年中國西部如能摸索出一套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發展、科學發展、節約發展”,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這里發展光伏產業的條件很好,”國投敦煌光伏發電有限公司副經理宋榮武說,敦煌全年日照時數3257小時,年輻射總量1754千瓦時/平方米,在中國國內屬太陽能資源豐富的一類地區。
除了“爭光”,敦煌所在的酒泉市也開始“追風”。
酒泉正在打造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截至去年底,酒泉風力發電裝機總容量達220萬千瓦,昔日空蕩蕩的荒漠戈壁上,已矗立起至少1450臺風車,今年底至少將達到3500臺。
按照規劃,今年底這里要實現一期516萬千瓦的裝機目標。“預計在9月20日前,這一目標就可實現,中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一期建設工程將全面完成。”中共酒泉市委書記李建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酒泉境內的瓜州縣、玉門市和肅北馬鬃山地區一帶因獨特的喇叭口地形,在季風作用下,形成了豐富風能資源,被稱為“世界風庫”。當地俗語稱: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將世界風庫變身為世界風電之都,這就是我們的夢想,”酒泉市發改委主任王建新說。
不僅是甘肅,新疆、內蒙古等一些傳統能源省區在西部大開發中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如今,乘車經過著名音樂家王洛賓當年歌中贊美的新疆達坂城時,可以看到街道旁一排排整齊的太陽能路燈,而城外密布著“風車森林”。
中共玉門市委書記詹順舟說,由于當地石油資源日漸衰竭,沒有風電,玉門的未來就會很迷茫。
但專家提醒,新能源雖然對中國西部經濟轉型與發展意義重大,亦須合理布局,避免產能過剩。
“光伏發電產業目前是‘小而散’,”中廣核敦煌太陽能項目總經理王志剛說,中國光伏發電項目近年一擁而上,很少考慮當地光熱資源,布點太多,十分零亂。
業內人士認為,各地競相“爭光”,導致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競爭嚴重,造成了投資巨大浪費,光伏發電亟待向光熱資源優勢區域集中。
2007年以來,中國風電發展出現了“風速增長”。到去年底,裝機容量達到2200萬千瓦,躍居全球第三。
與風電裝機的速度相比,電網建設并不同步。中國西部電網建設相對滯后于風電建設,導致已建成風機不能并網發電,設備閑置,造成浪費。
中廣核和國投兩大項目都是近期建成。站在高處俯視一排排太陽能電池板,如同列隊完畢的數萬精兵,氣勢恢宏。只是馬路還沒有完全修好,風刮過時,灰塵飛起,讓這塊中國光伏并網發電的“試驗田”模糊起來。
王志剛認為,中國西部發展新能源,毫無疑問是好事,但需政策進一步細化,協調好各方積極性,解決這個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
“套用一句老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他笑著說。(張展鵬 連振祥 許林貴曹國廠)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