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頻發:湖北南漳、內蒙古赤峰發生重大飲用水污染事件;山東邳州遭遇砷污染事件,50萬群眾健康和生產生活受到影響;湖南瀏陽市發生鎘污染事件,造成500余人尿鎘超標;陜西鳳翔、湖南武岡先后發生“兒童血鉛超標”……
環境污染的威脅,早已成為國人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今年年初,在全國兩會熱點問題的網上調查中,環保問題首次上榜,超過97%的網友表示“絕不能因為要拉動內需而放棄環保要求”。一再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更增加了人們對環境保護的關切。
在此背景下,日前召開的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會議明確強調,要以污染源普查為契機,更加注重保護環境和改善民生,切實解決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值得警惕的是,去年下半年以來,為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GDP下滑壓力,不少地方借機放寬了環境保護的“硬杠杠”,一再突破環保紅線。
盡管中央三令五申,盡管承擔環保工作主責的國家環保部在多個場合明確表態,絕不能因為擴大內需的背景而降低環保要求。但有的地方依然出現了已被淘汰的項目重新以“投資拉動”等為名復活的現象,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盲目違規建設而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
有的地方藐視環保、逐利而行的病癥一再發作,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就曾抨擊:“一些地方制定了自己的‘土政策’,縱容環境違法行為,成為‘水潑不進,針扎不進’的環保‘死角’。”“在相當一部分地區,黨中央、國務院對環保工作的要求沒有落到實處,沒有落實到各個工作環節。”
近日針對污染企業的整治,來自高層的要求非常明確:有關部門須嚴把污染企業準入關口,凡是環境影響評價不合格的企業,一律不許開工建設,已建成的不許生產;現有企業排放超標的,一律停產整改;非法排放的,要依法查處。
地方執政者需要靜下心來思考,不能眼中只有所謂的“發展速度”,只有所謂的“財政增收”;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事件,處理不當就會影響群眾對政府的信任,損害地方穩定局面,影響長遠發展。
能否把中央的各項環保要求落到實處,不在于某個部門的幾次執法和幾項新政策,而在于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始終如一貫徹中央精神的作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