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點,浙大紫金港校區能耗監管中心控制室,浙大節能管理辦公室主任屈利娟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腦,鼠標依次在學校每幢建筑上停留,之后冒出一串數字:用電量、用水量、用汽量。
鼠標點到圖書館時,屈利娟發現了一些異常,以往凌晨到7點,圖書館的用水量都是0,而昨天0點到3點,用水量則為1噸每小時,到了4點增加到了2噸每小時。
“肯定是有水管漏水了。”屈利娟撥通圖書館的電話,通知工作人員去查漏水點。
屈利娟說,在以往,這些漏水點只有等到月度查表時才會被發現。
實時監控每幢建筑甚至每個房間的能耗量,屈利娟使用的這個平臺就是節約型校園能耗監測平臺,于今年4月底正式建成。
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對浙大全校50幢重點建筑和全校蒸汽系統、中央空調系統、校園供電系統等重點用能系統的能耗,以及紫金港、玉泉、西溪三個校區近八成的水耗,進行在線采集、實時監測、動態統計分析和一鍵導航查詢。
安設于各個校區的2300余組能耗監測傳感設備,可以將5000余組各類能耗參數每隔15分鐘上傳、刷新一次。
在能耗監管中心控制室,除了屈利娟,還有四名工作人員,實時監控平臺上的這些數據,一發現異常,馬上聯系相關部門進行解決。
屈利娟介紹,有了能耗監管平臺,就如同為節能管理人員裝上了“千里眼”,提供了高能耗“診斷器”。在平臺共享機制下,近80名浙大院級單位能管員擁有監管平臺使用賬號,可通過校園網隨時了解本部門的用能情況,或將本部門的人均能耗與其他部門的能耗進行比較,即時關注本部門用能合理性,督促師生行為節能。
經測算,通過構建節能監管平臺網絡,浙江大學至少可以實現在現有用能項目基礎上,節能10%的目標。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