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院士曾指出: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讓老百姓全面理解氣候變化,以正確引導其消費行為,從而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如果要求自己盡可能多做一些看起來很小的事,比如及時關掉不用的電器、少使用私家車多乘公共交通出行、少砍一棵樹少踐踏一塊草坪、增長物品有效使用時間等等,積少成多、匯流成海,就將是建設低碳城市以及對能源使用率和國家碳排放總量減少的大貢獻。
同樣重要的是,低碳消費將從源頭上促進企業注重低碳生產、多出“低碳產品”。另外,低碳旅游、低碳購物、低碳裝修等等都將應低碳市民的低碳消費意識和低碳消費行為而生。從“以人為本”的精神來講,沒有低碳市民,便沒有低碳城市,沒有低碳生活,便沒有低碳產業的剛性持續。
建設低碳新農村
當我們把目光緊鎖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的生產、市民的生活消費時,不能忘了農村在低碳節能上的巨大可為空間。
農村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僅從節電一個方面來舉例,假如每個人每月節約一度電,那么一年下來我國僅此一項就節約了約100億度電,相當于減少6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節省360萬噸煤,也相當于種植了3.5億棵樹所形成的碳匯,這樣的效果不可謂不驚人。
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看,為數不少的高污染型企業設于農村或城郊,農村本身也有大量科技含量不高的制造作坊、個私企業,在區域經濟中的比重不小,也解決了不少人口就業,但這部分GDP往往是以高耗能為代價的。在農村,建筑、交通的節能減排也顯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隨著建設小康新農村的深入推進,如何建設“低碳新農村”值得規劃、部署和行動。
(作者:林輝,中國低碳網總編,原載《中國建設報》2009年11月9日第三版)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