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用手機瀏覽
產業鏈構建畸形,高純多晶硅材料成為產業發展瓶頸
從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整體視角看,產業上中下游構成一個典型的“金字塔”模型,即產業上游企業數量相對較少,產業中游企業數量比上游多,產業下游企業數目最多。為此,相對完整、合理的產業鏈結構,有利于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與壯大,但是,當前全球光伏產業鏈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
當前,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已逐步拓展步入蓬勃發展時期,多晶硅產能、產量不斷擴大,2008年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已接近2GW。據有關統計數據。自2005年以來,我國多晶硅產量、產能出現爆發式增長,2008年產量接近4480噸,產能超過一萬噸;預計2009年的產量將超過三萬噸,產能面臨巨大過剩風險。從產業鏈的構成、產業發展的整體看,產業鏈發展已經呈現出“畸形”,“金字塔”模式不復存在,未來產業前景不容樂觀。
2008年,全球光伏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多晶硅現貨價格一路滑落,使未來我國相關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同時,在高純多晶硅制備方面,我國與美、日以及德、意、挪威等歐盟技術領先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是制約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瓶頸。
自主知識產權缺乏,核心技術和設備有待突破
多晶硅制備,是一項相對復雜的高技術,涉及化工、電子、電氣、機械和環保等多個學科。當前,太陽能級多晶硅技術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學法。目前,最常用方法是“改良西門子法”,占據了全球太陽能級多晶硅產量的76%以上,但是,“改良西門子法”對原材料、技術要求很高。與國外技術領先國家相比,我國國內多晶硅廠商主要采用引進“改良西門子法”,整體的制備工藝、關鍵核心設備仍依賴引進。
另外,其他太陽能級多晶硅制備技術方面,如日本川崎制鐵公司及德國的濕法精煉法、日本德山公司的熔融析出法、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無氯技術等工藝已經逐步成熟,并步入規模化生產,而我國在上述相關技術、工藝方面尚未涉足。
行業標準體系尚未建立,缺少應對競爭手段
當前,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中,國際通用的光伏模組檢驗標準分別為美國的UL標準以及歐盟的IEC標準。由于不同國家、地區標準不同,使光伏生產商在產品準入、監測等方面的成本、關稅大大增加。
我國光伏產業沒有統一的國家行業標準和檢測機構,造成市場不規范,企業間不正當競爭頻出,市場相對混亂;同時,國外光伏產品進入我國市場,不需要進行任何機構的監測,關稅也幾乎為“零”,反之,我國光伏產品進入歐美市場,卻要經過嚴格的監測,并取得認證資格,導致我國光伏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明顯降低,與技術領先國家競爭手段匱乏。
高層次人才短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技術研發機構,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技術服務體系。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相對較晚,研究發展的基礎相對較差,特別是技術發展的整體水平、人才能力培養等相對滯后,缺乏多學科和綜合型的技術人才,不能盡快滿足快速增長的光伏產業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導致國內產業整體研發能力相對薄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使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未能完全獲得突破。
產業發展政策未能及時出臺,制約產業進一步發展
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光伏產業的發展實踐證明,除國家層面制定的鼓勵計劃和法律法規外,出臺鼓勵和扶持政策成為推進、加速光伏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西班牙、德國、日本光伏產業發展的政策,極大促進了光伏產業的成功。
日本早在1974年就執行了“陽光計劃”,規定以居民屋頂并網發電為主要目標,對光伏系統初始的政府補貼達到了光伏系統造價的70%;另外,“七萬屋頂計劃”中的最初50%現金補助,全部由政府資助,從而使日本成為光伏產業大國。
我國為促進光伏產業發展,已相繼出臺和實施了10部相關法規。但是,從光伏產業發展整體視角看,我國在促進光伏產業發展的有關財政貼息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制定方面,還與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太陽能光伏發電并網標準、發電并網價格等,缺乏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