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工信部電子司官員也表示,這個行業本身要求企業要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規模上不去的話很難做下去。這幾年,國內多晶硅行業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亂投資的現象。
“新的準入標準雖然會加大技術上的投資成本,但也不會超過20%,產量1000噸/年的投資是7億,其中環保技術方面只有1億左右。但實現閉合循環系統后,卻可以增加產量,同時降低單件的成本,最終降低成本價格。”孟憲淦表示,現在國內有企業對于99.9999%純度的多晶硅成本已經能控制在22美元左右,距離國際上的20美元的成本已經非常接近。
目前,中國多晶硅生產企業的生產成本為30-50美元/千克不等,銷售價格平均在55-60美元/千克之間,所以降低生產成本才能實現盈利。
“如果將生產制造繼續向中西部轉移,成本價格會降到20美元以內,傳導到多晶硅產業鏈的下游,光伏發電的成本也會大大降低,屆時光電平價上網就不是遙不可及。”孟憲淦表示。
產能是否過剩?
《條件》不僅對生產規模、能耗和資源回收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和限制,還特別地提出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但對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節能環保等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組織論證和核準。
這是繼2009年38號文停止審批多晶硅新建項目后的首次正式松動表態。其實,早在去年下半年,已有松動跡象。應38號文被發改委暫時擱置的江蘇中能30億元的多晶硅生產線技改項目在2010年10月初獲發改委批復,江蘇中能新增產能約3000噸。
產能的釋放,即對此前 “產能過剩”說的一次矯正。此前,提出“產能過剩”時,反對方表示2008年中國多晶硅需求為25000噸,實際國內只生產了5000噸,不存在過剩。而提出者則認為截至2009年上半年,國內多晶硅項目已建、在建和擬建的項目超過50個,投資規模將超過1300億元,產能將超過23萬噸,產能嚴重過剩。
對此,上述工信部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政策制定的時候,并沒有過多的局限在產能過剩這個定義中。包括國務院在2009年9月發的38號文,其中對多晶硅也沒有直接用產能過剩的概念,而是講它存在產能過剩的風險。”
孟憲淦也表示,定義為產能過剩并不合適,產能過剩的“產能”是被誤會的產能。“其實是規劃的產能過剩,都是地方上的虛報,我們的產能2009年不夠,2010年不夠,2011年也不夠。”
據他介紹,中國2010年的多晶硅產量為4.2萬噸,而需求則高達7萬噸,缺口高達3.8萬噸,國內的產能遠遠不夠,依舊需要進口。
“所以準入門檻設立后,有實力的企業一旦達標發展空間依然很大,多大的產能缺口就有多大的利潤。”普尼太陽能品牌總監楊光曦表示。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