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流上的數次環評
何根壽和張東是在不同時期對金沙江這條流域進行細致觀察的兩位工程師。不同的是,前者90年代初代表電力工業部水力發電建設總局,他要為政府開發金沙江水電提供河流規劃和宏觀設計。后者的身份則是代表華電集團下屬華電魯地拉水電有限公司聘請的一名專業人員。
后來擔任中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的何根壽當年的任務是要“進行河流規劃,確定水電站的梯級位置以及開發任務”。他和同事們在“一庫八級”的總規劃方案中確定了魯地拉電站的具體方位。“最初設計了七個梯級,但因為魯地拉淹沒面積太大,為了減少開發成本和移民人數,我們增加了一個梯級,就是龍開口。”何根壽告訴本刊記者。
20年后,“魯地拉”找到了它的業主——華電集團。在開發啟動前,華電需要負責對水電站的可能影響進行再次評估。何根壽對本刊說,一條河流經過千萬年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致平衡的系統,其中包括流量、流速、輸沙、河勢、地下水、地形、地貌、原始地應力、植被、棲息的生物乃至局部的氣候和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修建水電站需要攔河,建壩,抬高了水位,控制泄流。并且時間推移,河流流域原有的平衡將被打破,所有有關因素又將發生錯綜復雜的變化。 李偉 關海彤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