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電風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辛也承認,介入風電場開發的主要原因是競爭激烈,風場資源是稀缺的,誰擁有風場資源,未來誰就擁有風機乃至整個行業的定價權。這種現象未來幾年內或許會暫時存在,但隨著整機制造業的大浪淘沙,優秀的整機制造企業將占領大部分市場份額,這種模式不太可能長久延續下去。
施鵬飛擔心,過多的整機制造商投入到風電場開發中,對于企業的風機銷售來說或許是好事,但對于風電整機制造水平的整體提升卻不一定是好事。
“如果制造商變成了開發商,必然要選用自己的風機,如果沒有相關標準限定,難免會造成近親繁殖,這不利于形成良性競爭的行業環境。”
周彤也擔心,在一二類風資源區已經基本被開發殆盡的情況下,整機制造企業對三四類風場進行小規模開發,盈利能力將十分有限。
配額制利好
然而,對于打風電場開發主意的整機制造企業而言,他們的首要目標是風機銷售,至于風電場今后能否溢價轉手,則尚屬后話。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中心副主任任東明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有望出臺的《可再生能源并網配額管理辦法》草稿中,將考慮以實際的發電量為基準,規定發電企業在其發電總量中,必須收購一定配額的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量。
具體的比配額將參照《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比例,即大發電企業為1%-3%,權益發電量超過500萬千瓦的電廠,則要求達到3%-8%。據了解,該草稿已經上報國家能源局,不日即可獲得正式批復。
我國的可再生能源電量中,除了少量的光伏發電外,主要以風電為主。由于光伏發電的成本仍在1元以上,是火電的2-3倍,因此,未來配額制的實施,最大受益者無疑將是風力發電企業。
這對那些已經進入風電開發領域的整機制造商而言,顯然是個利好消息。祁和生表示,未來五大電力集團為了達到規定配額,必然要從這些制造企業手中收購風場,由此產生的溢價,將會使企業獲得除風機銷售以外的額外利潤。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