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環境保護是汽車工業由傳統內燃機技術向電驅動轉化的根本出發點。如果政府僅從汽車上路后產生的能量消耗,來衡量汽車由內燃機向電驅動轉化的環保與否,將變得非常不科學。
對于日本和法國這些主要通過核能發電的國家來說,電動汽車確實減少了大氣污染。但是在中國,火力發電依然以70%的比例,占有主導地位。
中國的電動汽車不燒汽油,卻要消耗來自火電廠的電能——也就是說,中國的電動汽車將會間接地“燒煤”,成為新時代的“蒸汽機車”。因此,電動汽車的“節能減排”效果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理想。
此外,電動機雖然用它那90%的超高效率代替了傳統內燃機30%的效率,但是從發電到輸電,再從充電到放電,這一系列的過程也將浪費能量。如果使用火力發電,整個過程的效率也只有30%左右,與內燃機相當。而這些都沒有計算生產電池、報廢電池對環境產生的嚴重污染。
對于政府來說,在不遺余力地支持電動汽車發展、支持相關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準入門檻、配套設施和整體能源結構上做文章。
如果這些環節不改變,那么中國將很難把握住新能源革命給汽車工業帶來的歷史機遇。
對于政府來說,在不遺余力地支持電動汽車發展、支持相關企業開發新產品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在準入門檻、配套設施和整體能源結構上做文章
相關 Related
新能源汽車的分類
目前,新能源汽車有兩種分類方式,按照燃料來劃分和按照驅動類型來劃分。
按照動力來源來劃分,新能源是指除了傳統汽、柴油以外的“燃料”。這包括氣體液化燃料(天然氣CNG、液化石油氣LPG);生物質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煤質化工燃料(二甲醚、甲醇汽油);電力(各種類型的電池、超級電容器);氫;混合動力(傳統汽柴油+電池)。
按照驅動類型來看,內燃機在新能源汽車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型內燃機將主要使用汽、柴油的替代燃料,包括CNG、LPG、乙醇、生物柴油、二甲醚、甲醇汽油、液化氫以及上述燃料的混合體;電機驅動,這里涵蓋了各類電池(鉛酸電池、磷酸鋰鐵電池、鎳氫電池)、超級電容和氫燃料電池。 趙奕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