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非世界杯之前,沒有多少人知道英利集團是何方神圣。世界杯露臉之后不能說英利名聲大振,也不好說它自此前途無量,但至少可以肯定,這家以太陽能為主攻方向的民營企業讓國人找到了一種新感覺,看到了一種新希望。不過,就像英利登上世界杯的舞臺在讓國人驚喜的同時也感覺有些突兀一樣,我國光伏產業近些年快速發展長成了一棵令人仰止的大樹,卻也讓人感覺有些虛高,產生不經風雨的擔憂。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從事光伏產業的企業數量達到580多家,去年我國多晶硅、硅片、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產能分別占據全球總產能的25%、65%、51%和61%;太陽能電池產量也占了全球太陽能電池總產量的4成以上。在全球太陽能電池企業10強中,我國企業占據了4席。據此不少人樂觀地認為,光伏產業已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可以與國際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競爭的產業,是我國最有希望在全球范圍內培育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但是,古語說,“驟長之木,必無堅理”。我國光伏產業快速發展,似有“驟長”之嫌,木之紋理亦顯出不堅的跡象。其中最明顯的“不堅”之處,即業內所說的“兩頭在外”現象。
“兩頭在外”指的是產品銷售和原料來源都嚴重依賴國外市場。就前一個“在外”而言,相關統計顯示,2008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超過2000兆瓦,其中97%以上出口;2009年出口比例有所減少,但仍占到9成多。這種“在外”的市場格局首先會導致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一旦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就會影響整個產業鏈的發展,甚至動搖產業根基。而另一個更為深層的后果是,光伏產品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能源沒有在國內得到補償和再生,沒有讓我國人民享受到光伏產品的環保收益,形成了“新能源出口國外,碳排放留在國內”的節能減排倒掛現象。
很明顯,我國光伏產業目前面臨著“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局面。資料顯示,我國是世界公認的未來全球最大光伏市場,但這一市場至今卻并沒有真正啟動。到目前為止,我國僅僅啟動了“光明計劃”、“金太陽計劃”的產業扶持政策,這對光伏產品需求量極其有限。據統計,這兩個國家級計劃再加上個別地方的零散光伏項目,2009年國內光伏產品市場需求量僅有258MW,而我國當年太陽能電池總產量卻達到4000MW。
為人作嫁的滋味當然不好受,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則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徹底扭轉我國光伏產業當前的尷尬局面,首先應從政策入手,采取多方位、多層次的積極措施,擴大光伏產品國內需求。比如,借助房地產業的發展勢頭,大力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工作,既能夠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也可以有效地拉動光伏產品需求,擴大光伏消費市場。此外,我國還可以大力發展離網式的小型光伏發電系統,解決離主電網較遠地區的用電問題。如此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架構電網費用,還能為國內光伏產業提供一個新的市場應用方向。
當然,我國光伏產業要走上健康發展之路,還要有技術和人才的保證。據了解,光伏產業屬于技術主導型產業,以太陽能電池生產為例,每提高1%的轉化率,就能降低5%的成本。所以,整個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還在于人才和創新。對企業而言,不僅要在產業鏈技術含量的諸多環節上加大技術投入,更要著重攻克包括多晶硅原材料大規模產業化在內的高技術難題,以爭取更多、更大的市場主動權,使我國光伏產業釋放出較強的后發效應。對政府方面而言,則要重點扶持若干個研究開發、人才培訓和檢測基地,由政府牽頭,建成若干個產學研、科工貿群體,將國家目標和企業利益結合在一起進行運作。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