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驅動新能源儲能競逐
在轉變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下,新能源的發展擁有著廣闊的前景,而當下面臨的瓶頸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研究人士把目光投向儲能技術上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仁貴
在北京剛閉幕的“風電與電網協調發展”課題階段性成果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指出,發展風電是解決我國能源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而解決風電的并網運行問題則是我國風電大規模發展的基礎。
中國電力科學院教授戴慧珠指出,對于風電這類具有間歇性的能源產品,其與其他產品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產品的生產、運輸、消耗同時發生。因為沒有一個倉庫儲存。
在轉變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下,新能源擁有著廣闊的前景,而當下面臨的瓶頸也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研究人士把目光投向儲能技術上。
在研究者看來,儲能技術的突破或將能夠緩解不同電力之間的利益之爭,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能夠高效利用清潔能源,改變我國能源構成比例,促進節能減排。更大的意義在于大力推動中國的儲能技術研發,促進儲能產業化應用,這將促進我國新能源科技的發展。
因此,儲能專家、北京普能世紀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創建人牟峰認為,解決間歇性和隨機性是目前有效利用這類新能源的核心問題之一。而這其中,儲能產品的開發和應用又是新能源科技發展中的核心問題之一。
新能源無“倉庫儲能”的尷尬
“現在風力發電的情況,有點像公路上的汽車。車多路少,特別擁擠”,戴慧珠認為,風電并網難題已經成為風電發展的最大瓶頸。她指出,由于我國的風電發展超出預期,而我國的電網設計是按照原有的預想速度發展,所以導致風電項目雖然上馬,卻不能實現全部電能上網。
如火如荼的風電建設引起了風電是否會過剩的擔憂,而真正的根源在于風電上網遭遇兩大難題。
首要因素是利益紛爭。在電網承載有限的情況下,風電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同火電與水電發生運輸線路和市場的爭奪。史立山曾在公開場合表示,隨著我國風電規模的擴大,我國風電發展面臨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風電發展面臨的制約由設備制造能力制約變成了市場制約。究其原因在于風能資源與電力市場不匹配。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用電市場小,在全國的大市場來看,卻又面臨著風電并網和運行難的問題。他直言,“這既與電網結構和輸運能力有關,也與認識水平、管理體制有關,而核心是如何調整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其次,部分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受自身的特性所限。戴慧珠指出,小的風電會引起電能質量、電壓的問題,大規模的電源還會引起穩定性問題和調峰、調頻的問題。其他的電源比如說火電、水電,都是可以聽從調度的,核電一般是發基荷,就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基本負荷,火電、水電是聽命令,風電從能源上來說是隨機的。
牟峰為本刊分析,以風電和光伏發電為例,其都具有間歇性,并不是在最需要的時候出現。“甚至是在你不要的時候大量發電”。
帶來的直接問題是,電力質量受電壓波動和頻率波動等因素影響,質量難以保證。在電力調頻上,頻率波動更加頻繁。在電力調峰方面,調峰任務更加繁重。電網公司暫時無法接納這么多的風電,目前的電網從現有基礎上無法消納。進一步的影響則表現為新能源投資效率的低下。
牟峰指出,風場投資不能有效利用便是一個例子。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國風電并網1613萬千瓦,但尚有500萬千瓦未能并網。在東北地區、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冬天風電遭棄現象嚴重。
甘肅酒泉風電基地是我國規劃建設的第一座千萬千瓦級風電示范基地,根據建設規劃,到2010年,酒泉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16萬千瓦,2015年將達到1271萬千瓦以上。目前,甘肅風電行業發展的瓶頸已經逐漸顯現。發電容易輸送難、電網調峰能力不足等成為最大的制約。隨著未來風電基地的建設,輸運難的矛盾將更加凸顯。
受訪專家指出,不止風力發電,未來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電動車還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其大規模推廣和商業化應用,除政策等宏觀環境外,前提和關鍵在于高效、綠色的儲能技術和產品。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