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北京環境交易所獲悉,北京環交所將在9月赴美參加中美低碳經濟會議暨考察期間,正式推出中國首個自愿減排標準。
國際碳交易市場分為配額交易和自愿交易市場,前者為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提供碳交易平臺以滿足減排目標,后者則從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方面考慮自愿進行碳交易以實現目標。目前,全球自愿碳減排標準主要集中在歐洲,而北京環交所正在醞釀發布的自愿碳減排標準將是繼月初國內首單自愿碳減排交易達成后,在自愿碳減排上邁出的又一步。
北京環交所總經理梅德文介紹說:"中國雖然沒有承擔強制碳減排義務,但近兩年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及核證減排量供應已領先全球,去年碳交易量已占世界總成交量的84%。北京環交所預計,到2012年,中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核證減排量可達18億噸左右,預計將獲得180億美元收益,并為發達國家節省上千億美元的減排成本。"
梅德文還透露,下月在美國舉辦的"首屆中美低碳經濟會議"上,北京環境交易所將聯合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與BlueNext環境交易所、美國環保協會、氣候組織一道,就新能源與節能減排項目、碳金融市場建設等問題,展開資金、技術、項目上的交流與合作。
碳交易市場建設的滯后已經使中國喪失了在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定價權和主動權。雖然有專家預測,到2012年,全球的碳交易總額將高達1500億美元,超過石油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中國有望在其中占據三成以上的份額。但有關數據顯示,中國碳交易的價格每噸要比印度少2~3歐元,更不及歐洲二級市場價格的一半。
梅德文表示,北京環境交易所將依托現有的平臺和優勢,逐步建設碳交易的商品市場乃至碳交易金融衍生市場,而目前最緊迫的是將更多的碳交易項目從場外逐步吸納到場內的交易所平臺上。
北京環境交易所自去年8月成立以來,已經促成了3000多萬元的交易。而相關數據顯示,到2010年,中國碳交易市場將達1.4億噸左右,以一噸10美元的市場價格計算,總額將達14億美元,場內碳交易目前在整個中國碳交易市場的份額顯然還微不足道。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