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以來,由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透露出“未來10年,我國將累計向新興能源產業增加投資5萬億元”的消息不脛而走,成為支撐A股指數5個交易日持續上攻的主要動力。
與此前的“4萬億”將上證指數由1664點推高至3478點相比,數額更高、重心更為明確的“5萬億”似乎還沒有完成其提振市場的終極使命,值得期待的是,伴隨該規劃的申報歷程,二級市場或將再掀波瀾。
然而,針對這份呼之欲出的《新興能源發展規劃》,市場似乎發現了核電、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重新排序。據江冰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重點發展三類非化石能源,第一是核電,第二是水電,第三是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國家能源局預計,“2015年,水電和核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接近9%,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接近2.6%。”
金風科技7天漲19.9%引領新能源
如此一來,曾經被視為我國新能源領域象征的風電、光伏并未享受到預期待遇,未來,兩大產業的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明顯低于在建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一的核電產業。
但與風電、光伏讓位,屈身第二并不相符的是。金風科技(002202)等風電龍頭在此輪新能源板塊大漲中均有驕人表現。
特別是金風科技,從7月16日的15.86元/股,一路飆漲至7月26日收盤時的19.01元/股,短短7個交易日,漲幅竟達19.9%。
中信建投電力行業首席分析師陳夷華認為,“相對于國際市場,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市場分散,競爭力還較低。由于近幾年高速發展,產能有所過剩,未來幾年以行業整合及消化過剩產能為主。而抑制過剩產能將有效抑制風電領域的盲目投資,有助于產業振興做強。對于龍頭企業來說,不但不會受影響,而且還會由于行業整合以及無序競爭得到緩解從中獲益。”
此外,鑒于今年4月,工信部發布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中,對風電機組生產企業提出“單機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產量100萬千瓦以上”的嚴格要求。陳夷華認為,“能夠達到上述標準的整機制造廠商不超過十家。”依此為據,二級市場投資熱點被聚焦于行業龍頭也是情理之中。
7月24日,金風科技發布公告,其與江蘇省大豐市聯手打造的“金風科技-江蘇大豐海上風電產業基地”一期項目正式投產,同時基地首臺2.5MW直驅永磁風電機組下線。據悉,這一項目總投資3億元,占地面積200畝,全部建成后可年產800-1000臺兆瓦級直驅永磁風電機組。目前投產的一期項目投資1.05億元,占地面積100畝,可年產300臺兆瓦級直驅永磁風電機組。
對此,陳夷華認為“海上風電技術難度大,吊裝成本和運輸成本都很高,對設備制造要求也十分嚴格,體現了企業的綜合實力。”更值得關注的是,5月,國家能源局啟動的總計100萬千瓦的首輪海上風電招標工作中,兩個“潮間帶”項目之一就位于大豐,達各20萬千瓦。
東方電氣融多重概念于一身
一位業內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推測,“風電、光伏的地位下降,恐怕是因為其產業在經歷了若干年發展后,仍然存在一些揮之不去的疑難雜癥。例如風電的儲能、產能過剩問題;光伏的污染、產能過剩問題等”。“但這并不意味著風電和光伏就沒有發展了,其在二級市場中存在的投資價值也依然顯著,畢竟這是個新興產業,走些彎路在所難免”,該人士表示。
而除上述提到的風電外,光伏產業發展也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瓶頸。陳夷華認為,行業回暖,仍有兩方面的信息需要關注:一,多晶硅價格繼續看跌。預計到2010年全球多晶硅產能預計將超過14萬噸,而光伏發電行業和半導體行業需多晶硅預計在12萬噸左右,多晶硅產能將過剩。二, 6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公告,計劃在陜西、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和新疆進行13個項目共計280MW的光伏并網發電特許權項目招標。
上述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如東方電氣(600875)這般匯集核電、風電、光伏概念于一身的行業龍頭大有‘東方不亮西方亮’的特點,值得投資者加以關注。依據其公告,截至2009年末,公司在手訂單達1300億元。”
據此前媒體報道,“東方電氣正在進行核電和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建設,全面調整產業結構。繼形成‘火電、水電、核電、氣電、風電’五電并舉的戰略發展格局后,公司通過重組宜興邁吉太陽能科技公司,投資10億元進入太陽能領域。”而在此輪新能源概念大漲中,東方電氣更是創造了由7月16日收盤時的20.08元/股,大漲至7月26日的23.60元/股,漲幅達17.5%。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