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2010年7月2日-5日,在海南博鰲索菲特大酒店盛大開幕,會議主題為——地產考驗中國:以制度創新求解效率與公平。聶梅生、任志強、劉曉光、陳淮等政策制定參與者、業界大腕與經濟學家將組成最強演講陣容聯袂出席,共同探討新形勢下中國地產行業的現狀和未來,為迷霧中的中國房地產業號脈、開方。
主題演講:張雪舟 精瑞(中國)不動產研究院院長
精彩專題: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 10 屆年會
田總提到了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問題,目前商會做了很多綠色低碳項目,很多的企業都問我,應該采用那些項目可以達到綠色低碳的目標。剛開始談的時候和規劃的時候還未涉及到技術,我認為應該分三個層面。
首先是理念,設計的時候不是用綠色低碳的技術,后面就沒有綠色低碳的概念。很多的建筑為了滿足體型漂亮和美觀,因此后期的低碳和新技術就無法選擇。
其次,系統解決方案的時候,并不是說用了玻璃窗和圍護結構可以解決的。
第三,進行系統分析后,才知道水系統、能源系統上用怎樣的技術,才可以達到綠色低碳的標準。
今天的主題是“綠色力量·低碳地產”,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后,綠色和低碳的概念和含義是完全不同的,綠色建筑和低碳建筑真正的科學定義和描述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將綠色和低碳進行對比。
商會和研究院從2001年做了綠色生態住區的手冊,去年做了綠色低碳的減碳評估手冊,對于我們而言內部是相輔相成不斷發展的,做了以后,我們發現這是兩本書,不同的體系。究竟什么是綠色城市低碳。我們進行了對比分析,包括了我們的標準和美國的標準,建設部的標準。
1、健康舒適的環境,簡單的說就是以人為本。
2、節約資源保護生態。
3、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三大主題從國際來說,任何國家的綠色標準都要滿足,或者是作為共同的目標,但是低碳不太一樣,正如梁博士說的,進口國外的產品,產品生產在國外。
綠色是從定性定量綜合評價的,有很多的評價,我們是500分,建設部是3A級的評價指標,提到碳排放的時候,只有溫室氣體作為衡量的,無論是工廠、城市、建筑和房地產談低碳的時候,一定要告訴我二氧化碳的減排是多少。
量化,包括CDM,哥本哈根會議中國和美國做出的承諾,例如GDP中碳排放要降低多少,中國是降低45%,量化后才可以跟金融掛鉤,昨天會議上談到跟央行做這樣的工作,就是希望將節能減排量化后跟金融掛鉤。
前面講的是概念,綠色住區的標準是公認的,第一個是住區選址、交通系統、熱導效應、微環境、綠化系統等等,建筑外面的環境、小區的環境和周邊的環境。
能源環境,新能源系統,能源系統的優化。
住區水環境的問題,今年大家會發現西南干旱,如果沒有碳和能源的話,生活質量下降,就會不舒服,采暖不到,如果沒有水的話,不是質量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多少頭大牲畜死亡,如果沒有全國的力量,各地方支持的話,人幾天沒有水就面臨生命的危險,碳對于我們還不到生命的危險,但是水在西部地區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因此水環境方面是更加重要的衡量指標。
材料和資源,包括建筑材料,幾位嘉賓談到了碳排放和建筑的內容,比較多的是衡量運行,我為了建設低碳建筑、節能建筑,所采用的建筑節能材料的情況,例如現在專家爭論的問題,外保溫系統的板幾公分好,增加幾公分的碳排放不如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包括國際上公認的太陽能光伏,美國要投資20億美元建二個太陽能光伏的發電廠,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的生產基地,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碳排放是用太陽能發電,產品的生產是在發展中國家,是在中國,因此梁博士說算在我們這里,他們是減碳,但是生產是在中國,因此我們要衡量產品的全生命周期。
完整的描述一個項目是否是綠色生態,一定包含五個方面,不能說能源很好,室內環境很好,其他的幾個比較差是不行的,五項都要達到基本值。
綠色低碳的研究系統,根據單一指標和量化來看,從國際的經驗和中國的情況來看,可以量化的內容不太多,但是比重很大,例如建筑節能對于減碳的作用,室內環境質量、住區水環境,雖然占的比重不大。低碳交通,是指住區內的交通,住區外因為科技的發展,還未到定量的指標,因此作為待選項,這一項的爭論是比較大的,因此將生產的問題考慮在其中的。
綠色的五個系統包括權重,水環境占了21%,美國的標準更高,因為美國不缺水。
我們將綠色的所有指標拿出來,哪些跟碳排放是有關的,例如保護當地人文,棕鈣文化是跟碳排放無關的。室內舒適度如何增加,有的跟碳排放是無關的,我們發現住區環境選址方面34%是跟碳有關的,64%是無關的。能源跟碳排放是有關的,住區環境19%是有關的,綠色評價體系中41%的指標跟減碳有關的,59%是跟減碳無關的。要談低碳建筑就是41%的問題,其他的59%是談不到的,去年我們的定義是綠色低碳,我們的辦法先評價是否是綠色,達到綠色的基本指標后再談減碳的問題。
低碳住宅到底是怎樣的住宅,我們分析了國內實際個建筑和國際上知名的建筑,談到項目無論是低碳還是零碳,有很多的提法,共同的一點是可再生能源,其中的貢獻量是非常大的,超過了減碳量化指標的50%,現在很多的項目找我們的時候說希望做綠色低碳,我們首先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情況,很多地方只是做了太陽能草皮,地緣熱泵和太陽能,如果要做中國領先的低碳項目就有很大的爭議。
昨天的會議和前天的會議我們發現,非常大的知名品牌的老總都作講,我做綠色和低碳可以給我掉來怎樣的好處,沒有好處我怎么做,這是非常尖銳的問題,雖然說了多年,實際上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做節能和綠色低碳的時候,仍然是非常被動的,田總和招商地產等等有很好的綠色開發理念的企業除外,畢竟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品牌企業做綠色低碳的時候是非常被動的,可能有兩個方面,這些天很多的嘉賓都談到了政策,我國在綠色節能方面的政策目前是不完善的,就是缺一頭,例如多少層的建筑必須有遮陽和太陽能,目前尚未見到普惠型的,田總講了你們是建筑部的節能示范單位,一年的指標是很少的,大家都在爭奪,但是沒有普惠的,如果都做到了,國家和財政部就給予補貼。
開發模式決定的,為什么這么說?剛才說了綠色節能和低碳建筑,大家說成本增加是一條,全生命周期一定會解決問題的,后面會將錢掙回來的,絕大多數的企業建設住宅后將建筑賣掉了,開發商通過綠色的概念將成本收回來,真正的長期收益開發商享受不到,因此開發商不主動或者是被動的原因,這幾年我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談到公共建筑的時候,第一公共建筑的能耗和住宅的能耗相差10倍,量非常的大,很有意思的一點,國內做了很多綠色建筑,知名的項目和企業,公共建筑的比例相當高,例如北京財富公館都是高能耗的建筑,這些公共建筑是甲方持有的,最近走訪了幾家企業,不點名是哪些企業,我們談綠色生態住宅的時候,他們說綠色很好,住宅的事情先放一放,辦公樓運行了一年,電費太高了,一年800萬的電費,是否可以先將問題解決了,尤其是這兩年住宅政策控制后,很多的企業走向商業建筑,自己持有和運行一年后,考慮前期未考慮綠色生態,后面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公共建筑方面的積極性要高于住區的工作,后面簡單的就空間文化特點,輸配系統進行簡單的介紹。
輸配系統比能耗還要大,既有的建筑,能耗系統,新風系統、中央控制系統都很先進,實際上公共建筑設備的水平平均要高于發達國家,因為我們是后發展的,而且采用國際上高的標準,簡單的說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但是管理系統和物業管理運行上,能源管理上,幾乎所有的運行系統中都沒有能源管理和優化系統,國際上的經驗通過運行管理,使能耗降低10%—20%,最近做了兩個研發,不用動大規模的空調設備改造,就可以使運行系統能耗大幅度的降低,研究院將大的工作重點專項公共建筑,跟開發商講的話,開發商100%可以聽得懂,而且愿意的投入,因此對于公共建筑的需色低碳會成為中國房地產的突破口,要比住區建筑更好做。
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和體系的完善,會有更多的企業學朗詩和招商地產將綠色建筑作為基本的點,作為品牌的核心以及競爭點,全國的綠色行業就會形成一定的規模,達到一定樂觀的情況,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