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在應對新能源革命的挑戰中,從中央到地方已出臺的關于推動新能源發展的諸多政策看,存在著一個偏向,就是對新能源發展戰略定位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供給領域。這種認識值得商榷。
首先,這種認識沒有將發展新能源上升到引發新經濟形態革命的高度來對待,只不過是把新能源看成仍屬于工業經濟框架內的一次能源升級而已。
按照這種認識來應對新能源革命,只能就新能源來發展新能源,把發展新能源看成屬于傳統工業經濟體系內的局部變革。按照這樣一種認識的邏輯,在對新能源的投資與推動新能源科技創新上,只能局限在如何從供給端上提高新能源供給比例方面做文章,很難從新能源革命引發的消費端變革的角度來拓展新能源發展的視野。目前世界各國均是基于這樣的認識,紛紛提出發展新能源占傳統能源的比例目標。中國許多地方政府和企業也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來應對新能源發展的。
目前興起的新能源革命,是從基礎上觸動了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革命,特別是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尤其重大。新能源革命最深刻的時代意義,不僅是在供給端對傳統能源的替代,而是新能源在消費端的廣泛使用將對傳統生活方式產生沖擊。如果我們把發展新能源的視野,從局限在能源產業本身拓展到吃穿住用行各個生活領域中,那么發展新能源的功能,就不僅僅是目前所看到的新產業功能、增加GDP的功能,而是引發當代人類生活與生產方式變革的功能。
其次,這種認識是以傳統能源的利用模式來對待新能源的發展。
由于化石資源分布不均衡,傳統能源的開發利用模式,是一個分散開發、遠距離輸送、集中使用的模式。與傳統能源供給模式相匹配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城市生活與生產方式等。而在生態自然中存在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資源,與傳統的化石資源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它們是一種相對均衡的分布,直接存在于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如何將這樣一種能源變成生活與生產可利用的能源,當代人類就面臨一場能源利用模式的革命。
新能源利用模式的創新,在戰略思路上,不是從遠離我們生活的能源供給端開始,而是要從我們生活需求開始。啟動以需求為導向、以新能源利用模式創新為核心的新能源發展戰略與對策,是中國應對新能源革命應采取的重大戰略,其原因如下:
第一,需求導向的新能源發展戰略,是避免新能源發展方向走偏的重要戰略舉措。
如果將發展新能源局限在供給一端,新能源的發展就只能停留在對太陽能、風能、核電等新能源的有限利用上。而如果從需求端開發新能源,那么新能源的利用就可以拓展到當代中國人的吃穿住用行的所有領域。除了目前已經引起高度重視的新能源汽車外,以下五個領域也極具發展潛力:
一是新能源農業。把中國農業與新能源利用結合起來,可以改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思路與空間。在傳統能源技術的約束下,中國發展農業的有利資源集中在華北與東南沿海地區。如果把新能源與農業結合起來,中國西北地區因為有充足的陽光資源,發展新能源農業潛力巨大。二是新能源建筑與住宅的革命。如何利用太陽能滿足住宅的取暖、空調、洗澡與照明的需求,具有無限前景。目前在這方面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市場化程度。三是新能源交通。我們不要把新能源汽車看成唯一的新能源發展領域。目前在中國的城市里已經行走的1.2億輛電動自行車,給我們的最大啟迪是,未來新能源交通的突破口,并不見得就是新能源汽車,也可能是中國人首創的新能源自行車的延伸發展。四是新能源照明、新能源電器等的廣泛使用。五是新能源經濟。從新能源分布與利用效率看,中國的農村、小城鎮及西部地區,恰恰是新能源密集與有效利用的地區。把新能源與中國農村、中國西部結合起來看,我們就不難找到一條中國農村與西部發展的新道路。
第二,需求導向的新能源發展戰略,是避免新能源技術創新路徑走偏的關鍵所在。
在發展新能源的技術路徑上,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基于傳統能源利用模式的新能源技術開發路線;另一種是以新能源利用模式創新為突破口的新能源技術開發路線。從理論上看,新能源利用模式創新將會成為新能源發展的主導趨勢,因為新能源利用模式與傳統能源的利用模式相比,屬于更經濟、更有效的利用模式。新能源科技創新路線的選擇,與新能源發展戰略密切相關。如果選擇了需求端導向的發展戰略,必然會走向新能源利用模式創新的道路;如果選擇了供給端導向的發展戰略,則會重新走向傳統能源利用模式的科技開發老路。
第三,需求導向的新能源發展戰略,是引領中國走向自主創新、開辟中國特色的新能源革命之路的關鍵所在。
目前中國在發展新能源上,擁有的最大優勢與動力之一,是中國本土的需求市場。在中國走向工業化的過程中,尚未形成對傳統能源的過度依賴,所以從中國現有需求出發,中國特色的新能源發展之路,是一條低成本、高效率的道路。目前中國具有的這個獨特優勢是任何西方發達國家不可替代的。
目前這個優勢已經顯示出來。例如,無論是保有量還是產能均已走在世界前列的電動自行車,就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能源交通工具。10年前中國僅有5萬輛電動自行車,現在激增到1.2億輛,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新能源交通工具。中國現在街道上已有的電動自行車的數量是汽車的四倍。中國電動自行車不僅領先世界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而且擁有原創知識產權,在許多核心技術領域也走在世界前列。
值得一提的還有快速發展的太陽能光熱產業。起源于中國廣大農村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溫室、太陽灶等系列產品,無論是核心技術還是推廣規模,我國的太陽能光熱產業都是居世界第一。中國使用太陽能的家庭已有3000萬戶,幾乎是全球已安裝太陽能利用設備的60%。太陽能光熱技術不僅在民用領域,還在造紙、飲料、機械、紡織、食品、養殖等工農業生產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以上案例充分說明,需求才是引導中國新能源發展的動力與目標。然而令我們遺憾的是,這些植根于民間的、由一批草根企業發展起來的有強大市場需求的新能源產業,并沒有引起各級政府的足夠重視。因為他們感興趣的是那些能夠帶來政績效應的、GDP效應的、重復上馬的所謂高科技的新能源投資。這種現象令人深思。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