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上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展示了許多城市垃圾分類的經驗。將其成功經驗歸納起來看,垃圾分類,貴在細化管理。
臺北經驗值得借鑒。2005年臺北市與世界100個城市共同作出承諾:至2040年,垃圾實現零掩埋。而今,臺北率先實現了這一目標。
臺北走的第一步是動員市民減少垃圾。廚余垃圾及可回收的家庭垃圾,如紙、塑料、玻璃、易拉罐、舊衣服、廢電池、舊家電等,經過分類后可以免費送交清潔工處理。當市民把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標準分類后,多數可回收垃圾可以實現再利用,無需掩埋。城市垃圾的產生量大大減少。
1996年以前,臺北的垃圾收運與其它城市相似:一個垃圾桶、一個回收桶。但從1996年開始,臺北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不允許市民隨便倒垃圾,只有專運車來到社區時才可以倒垃圾。專運車上的工作人員會告訴居民,哪些可以收,哪些不可以收,一段時間后,居民熟悉了,會事先在家里分好,漸漸地就不亂倒垃圾了。
1996年到2000年,居民垃圾持續減少。此后,臺北又開始實行垃圾袋收費措施,當居民把垃圾交運時,必須購買專用垃圾袋,也就是說,扔得多,購買垃圾袋的費用也就增多,多扔多買。接著,又實行與水費掛鉤政策,有機垃圾扔得多,污染也增多,水費隨之增加。這是倡導污染者付費,勤回收,就少付費。
由于垃圾減少,垃圾的焚燒量也明顯減少。這樣還沒完,垃圾的燃燒底渣也再次回收,或用作建材等產品原料,再生利用,或直接用于鋪設道路。
1996年至今,臺北垃圾減少了2/3,資源回收率從最初的2.5%上升到了40%。也就是說,臺北用15年就達到了預計35年要實現的目標。
馬德里案例館也展示了垃圾分類。其特色是居民區分設三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居民分類扔垃圾,但每天收集不同的垃圾。一天收可回收的,一天收不可回收的,另一天再回收第三種類。
在瑞士的巴塞爾、日內瓦、蘇黎世聯合案例館,垃圾分類程度之精細令人咋舌。僅僅玻璃瓶這一類,就要分成咖啡色、綠色和無色等多個種類,經過精細化分類的垃圾,回收處理效率大大提高。
雖然世博會的一個個案例提供了精彩的垃圾處理方式,但現實中的垃圾處理,除了需要案例中的“大智慧”,更需要大家的文明習慣。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