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18日在瑞典舉行的“世界水周”論壇上發布報告說,亞洲的農業用水日益緊張,如果不進行一場大規模變革,將可能無法解決自身的吃飯問題。該研究所主任科林·查特斯日前在倫敦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詳細介紹了他所推崇的“藍色革命”。
查特斯說,亞洲在上個世紀通過擴大農田灌溉面積、改良農作物品種和大量使用化肥等方式開展了一場“綠色革命”,由此帶來的糧食產量增長跟上了人口增長的步伐。如今在農田擴展空間已經有限的情況下,“亞洲需要發起針對水資源的‘藍色革命’”。
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的“藍色革命”內容包括:改進陳舊的灌溉系統,如將大水漫灌改為更加節約的噴灌或滴灌等;支持農民采用適合當地特色的灌溉技術,有效利用各種地表水、廢水和地下水;公共服務機構與私有機構合作,增加水業的資金來源;整個社會對用水進行宏觀調控;節約用水、減少水污染等。
查特斯說,“藍色革命”的一個目標是將單位水資源對應的糧食產量翻一番。另外,農業用水是亞洲最大的用水領域,其比例在南亞一些國家甚至達90%,“藍色革命”的另一個目標是將這一比例降到平均65%左右。
查特斯特別贊揚了中國在改善農業用水方面取得的成就。近年來,中國通過技術革新和管理,在農業總用水量基本持平的條件下使得灌溉面積和糧食產量都增加了。國際水資源管理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業用水占總體水資源的比例已經達到65%左右。不過查特斯也指出,氣候變化將給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亞洲地區帶來難以預測的影響。
查特斯說,世界已在一年前經歷了一次糧食危機,而今后的糧食價格可能會更高、更不穩定。亞洲擁有世界最多的人口和占世界70%的灌溉耕地,最好的解決辦法便是進行自身的“藍色革命”。 黃堃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