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碳稅的構想由來已久,但從來都只聞雷聲不見雨滴。不過,隨著“中國碳稅稅制框架設計”專題報告的提出,碳稅呼之欲出。
其實對廣東而言,碳稅早已不是什么新鮮名詞。2009年,九三學社在廣東省兩會上就提出建設“低碳廣東”的構想,提案中指明用碳稅來補償碳吸收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工作支出。
作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廣東這個出口大省在美歐相繼祭出“碳關稅”大棒之時,對碳稅的需求似乎迫在眉睫。
而更為緊迫的是,碳稅還與廣東經濟轉型緊密相關。5月20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對今年廣東經濟發展的頭號工程—“轉方式”進行了全方位的部署,出臺了《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意見》,這是廣東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在全國率先出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文件。
文件中的一系列措施,無疑給廣東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添了一個強大的引擎,也為全國“轉變經濟方式”提供了新的樣本。
當頭棒喝的“碳關稅”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所城市經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劉宇在《廣東省二氧化碳排放現狀和對策》一文中曾為廣東碳排放量進行了計算,結果顯示,2004年、2005年廣東省二氧化碳凈排放量分別達到1.16億噸和1.23億噸,占全國11%。其中,珠三角占全省80%,加上香港、澳門,整個大珠三角地區的碳排放量可能是全球之最。
這些二氧化碳的產生與廣東制造業密不可分。根據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報告,中國的碳排放量中大約有23%來自于出口產品的制造,而制造業重鎮的廣東出口約占全國出口的三成。
而美國眾議院早在去年6月通過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該法案規定,有權對從不實施碳減排限額國家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歐盟1月召開氣候政策聽證會,就碳關稅事宜進行聽證。碳關稅山雨欲來。
廣東商學院副教授陳紅彥近年來一直在對多邊貿易體制下碳稅問題進行研究,她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碳稅標準方面走在中國前面,如果開征碳關稅,他們與中國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就明顯不處于同一起跑線。
“碳關稅”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碳壁壘”。有專家測算,如果按照每噸二氧化碳30美元的標準征收碳關稅,將導致中國進口總額下降約0.52%,出口總額下降約0.72%,從而拖累中國的GDP下降0.021%。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韓光道介紹,美國是廣東省出口除香港地區外最大的國家,包括直接出口和轉口,占廣東出口總值的70%。“對廣東來說,無論是全省宏觀經濟還是造紙、鋼鐵、水泥、化肥以及玻璃制品業的發展都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專家建議,與其在國際貿易中陷入被動,不如在國內開征碳稅,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廣東從去年就開始繪制“廣東省發展低碳經濟路線圖”,其中第一階段將于明年3月完成報告。據廣州市能源院能源平衡測試部部長譚福太介紹,廣東省第二階段的低碳經濟路線圖正接受審批,這一階段側重于從GDP能耗向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轉型,其中就包括建立碳排放匯報機制、建立不同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提高企業碳排放認知等內容。
企業聞“碳”而動
歐美碳關稅大棒尚未揮動,市場早已隨“碳”而動。世界零售巨頭沃爾瑪要求旗下10萬供應商提供“碳足跡”(指產品生命周期內,從原材料取得、產品生產、使用,到產品廢棄為止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碳標簽”。這將影響500萬家工廠,其中很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區。
為了應對國外碳關稅和流通渠道碳足跡認證等碳壁壘,廣東企業開始未雨綢繆。3月18日,廣東萬信達科技制品有限公司以1萬美元價格,購買了湖南某水電項目5000噸碳減排額,以抵消其2009年的碳排放,這也是廣東省首個“碳抵消”項目的實施企業。以生產IT及媒介包裝產品為主的萬信達80%的產品銷售都要仰仗沃爾瑪。
“碳”是廣東企業不可逃避的一個字,面對撲面而來的碳稅,企業多少感到有些壓力。
廣東省工商注冊的鋼鐵企業有800多戶,2009年僅鋼材(4272,-12.00,-0.28%)一項產量就達到了2072萬噸,是實實在在的用煤大戶。即使是每噸二氧化碳征收10元對企業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驗。華冠鋼鐵有限公司人事經理湯輝明表示,如果施行碳稅,對于企業來說并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鋼鐵企業要有發展一定要在節能減排上有投入,”廣東省鋼鐵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荔生對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在過去數年間,廣東不少鋼鐵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減排,像韶關鋼鐵就在不久前就實現了高爐尾氣的回收利用。
董荔生希望在企業增加節能減排的同時,政府能給予一定的支持,“企業將廢氣余熱回收發電,降低了能耗,電力部門不應該對這些電收取電費。”
作為環境稅的一種,碳稅在保護環境,促進企業轉型上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不過,陳紅彥認為,碳稅是不是唯一的手段還值得商榷,加上眼下國內對碳稅是否開征,什么時候開征都還存有爭議,很多細則也尚未公布,碳稅對企業的影響有限。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