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沼氣的利用情況?
董保成:沼氣是清潔能源,在我國已有較長發展時間。上世紀70年代起,我國開始探索大規模應用沼氣,隨著規模化養殖業的發展,80年代后期我國開始建設一些大中型沼氣工程,用途仍以農民炊用為主,部分沼氣用于發電。
根據農業部統計數據,2008年我國已累計推廣農村沼氣用戶近3049萬戶,年產沼氣達113.9億立方米。與此同時,國家大力支持秸稈沼氣的發展,截至2009年,我國已建成并正常運行的大型秸稈沼氣工程約10座,2009年在12個省份安排了16個試點工程。根據農業部的沼氣工程規劃,到2010年,全國將有4000萬農戶使用戶用沼氣,達到適宜農戶的30%左右;到2015年達到6000萬戶。
記者:沼氣在我國農村得到廣泛推廣的原因何在?
董保成:一方面,我國農村具有在禽畜糞便及秸稈等可用廢棄物上的優勢。據統計,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有機廢棄物產生量最大的國家?,F有廢棄物秸稈量約7億噸/年;畜禽糞便排放量估計至少21億噸/年;我國生活垃圾年產生量接近2億噸。沼氣的推廣使之變廢為寶,既改變了我國的能源結構,也有利于農民收入提高。據農業部測算,到2010年,4000萬戶用沼氣可為農民年增收節支200億元。
另一方面,國家在政策、法規、資金上的大力支持也為我國沼氣發展創造了條件。從2000年開始,農業部加大了農村沼氣工程的建設力度,先后組織實施了多項惠農工程。中央連續多年的一號文件,對加快農村沼氣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培養了一支擁有17萬名懂技術、會施工、能維護的沼氣生產工作隊伍。在資金投入上,截至2009年,中央累計投入242億元。
記者:近年來農村沼氣利用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董保成:目前我國正大力發展生物氣化技術,即利用秸稈等原料生產沼氣。目前已在全國安排了16個試點工程,試驗結果顯示適應性良好。從當前看,秸稈沼氣擴展了沼氣原料來源,為非養殖農戶建設沼氣和由于原料短缺造成不能滿負荷運行的沼氣工程繼續使用提供了可能。
從利用范圍來說,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從單一的沼氣池,發展到“一池三改”基本單元,即沼氣池與改圈、改廁和改廚同步建設,有條件的地方還引導項目村開展改院、改水、改路等配套建設。“一池三改”每年能為農戶增收節支1000元至4000元。
記者:農村在沼氣利用方面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董保成:一是適宜農戶普及率較低,供求矛盾突出,普及農村沼氣的任務繁重。盡管國家加大了農村沼氣工程建設投入,但一些地區要求建沼氣的適宜對象多,尤其是以秸稈為主要發酵原料的大型沼氣工程排隊等候建設的現象還比較突出。
二是經濟困難地區農戶建池相對較難。農村沼氣建設采取國家補助與農戶自籌相結合的建設模式,按照“一池三改”建設標準,戶均投資需3000元至3500元,其中國家補助800元至1200元,農民需自籌2000多元,困難農戶建池難。希望加大資金投入,鼓勵和支持農戶利用新能源。
三是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留守的婦女和老人對沼氣技術掌握難度大。這就要求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我國沼氣工程規范化、標準化、自動化水平。同時加強服務體系建設,設立專門機構做好施工建設、運營維護等工作,為農村沼氣項目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文/本報記者齊慧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 綠色節能環保網 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 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 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